文_法國里昂高商 博士 熊杰
商界比較認同這樣一個看法:在家樂福進入之前,亞洲沒有大賣場(hypermarket)業態。1988年家樂福進入臺灣,成為其進入亞洲市場的起點。25年后的今天,亞洲各國的零售市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回顧家樂福在亞洲的發展,本文從市場的四個維度,即深度(depth)、廣度(width)、 散度(dispersion)和波動性(volatility)對家樂福進入亞洲各國前后的市場進行了分析,從而對家樂福的亞洲戰略有了另一種解讀,那就是家樂福正在向以跨國大區(supranational region)為單位的半全球化(semi-globalization)戰略轉型。
用四個維度評價零售市場
筆者認為,單獨以一國的人均GDP、GNP或法律政策,都不足以準確地衡量一個國家的市場。因為市場是多維的,以上各種指標都應是考量的范圍。考慮到各國不同的市場特性,應對每個國家的市場做進一步細分,并以深度、廣度、 散度和波動性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
市場深度。它是指這個市場的需求的多樣性。從零售商的角度來說,就是業態的多少。業態越多,市場越深。有的國家的主流業態少,如日本以食品超市、便利店和綜合超市的三大業態為主。有的國家則業態多元,比如目前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幾乎出現了各種業態。
雖然,世界零售百強所采用的零售業態共有16種之多,但采用全部16種業態的國際零售商相對罕見。那些比較成功的零售商都是采用3~5種常用的業態,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是便利店和標準超市,被大約一半以上零售商同時采用。其次受歡迎的是大型超市業態。
大型超市(或稱大賣場)是由家樂福首創于法國,也是家樂福最在行的業態之一。
市場廣度。它是指在這個市場所運營的零售商數量。數量越多,市場廣度越大。也就是說,市場廣度表明了一個國家的市場容量。對于國際型零售商而言,當其考慮進入某個國家或地區時,就會分析該國的市場廣度,進而估算可能容納的商家數量。對于那些已經飽和或趨近飽和,甚至開始萎縮的市場,國際型零售商則可能不會考慮進入。比如,雖然家樂福已經進入臺灣和大陸市場,也曾經嘗試在香港運營,但卻沒有進入澳門;進入香港和新加坡之后又相繼退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市場的廣度都偏小。
市場散度。它是指這個市場的需求是否集中。通俗一點來說,就是這個市場是否碎片化。市場越碎片化(即散度越大),說明這個市場上,不同部分或不同地區的需求的偏差越大,越多元化。目前,中國大陸的零售市場相當地碎片化,這給習慣了在本土復制開店的外資零售商造成了擴張上的難度。有別于美國的單一市場(其實美國國內的各區還是有區別)和歐洲的均質市場(西歐,南歐,北歐也稍有不同;東歐與西歐差別更加明顯),中國市場的碎片化更為嚴重。而在中國,簡單的說東西部,則忽略了很多東部和西部內各地的內在差異。中國市場在東西部以內的各省,乃至不同的市和縣,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市場波動性。它是指某個市場的變化速度,是否穩定,或者不可預知的改變的大小。波動越大,變化越劇烈,或不可預期的不確定性越大。同樣,市場越不穩定,波動性就越大。
2001年11月,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開放了零售市場。政策改變導致了市場變化。但由于這樣的變化是提前預知的,所以并未導致市場的大幅波動。而在印度,由于零售立法的過程一波三折、幾度修改,市場信號不明朗,導致印度市場出現了很大波動。
總體上,國際零售商對海外市場的評估主要參考了以上的四個維度,其中深度、廣度和散度,描述了一個國家市場的結構;而波動性則說明了在這種結構下可能產生的變化,如變化的速度、市場走向等。而其他的各項經濟因子,例如人口組成因素、歷史文化的影響等,都應作為評估四個維度的基礎。
根據這一觀點和思路,現就家樂福所進入過的亞洲各國,通過四個市場維度進行對比。
家樂福進入前后的亞洲國家市場對比
這里選取了家樂福曾經進入和現在依然運營的國家或地區共9個(見表1,因印度剛開放立法和外資準入,故不在討論范圍)。

因為家樂福進入時的亞洲各國還未出現大賣場業態,所以根據市場是否穩健,零售業是否成熟,顧客的消費習慣是否理想,以及整體經濟水平是否發達,筆者把亞洲分成了不同的群體(見表1)。如日本、香港、新加坡的法律和市場相對穩定,劇烈改變的概率不大,因此,這三個國家(地區)的波動性偏小(表1中用“-” 表示);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因后續的、不確定的競爭性變化,以及政府的介入,波動性偏大(表1中用“+”表示)。
臺灣是家樂福進入亞洲的第一站,當時臺灣的零售市場由大型批發商把持,呈現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家樂福自身也有對臺灣市場定位的不確定性問題,所以波動性偏大。中國大陸在1992年11月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到1995年家樂福進入時,政策方向已然確立,所以,市場波動性偏小。
在市場散度方面,中國大陸因為各地區消費習慣和購買力的不同,呈現明顯的碎片化;馬來西亞雖然以西部年輕的購物者為主,但由于各州的區別也呈現很大的零散性(如新山,檳城和吉隆坡,雖然都是核心城市,消費傾向卻不一樣)。
在市場廣度方面,新加坡、香港因為地價和歷史因素,只有幾家大的零售商主導運營,因而給外來零售商空間不多,所以市場廣度偏小。
在深度方面,泰國則因為特殊的經濟結構(以旅游業為主導)和生活習性(地處熱帶,日光時間長,重夜生活),所以便利店和小型傳統店為主導、大型商場為輔,以滿足常年的游客和豐富的夏日生活,深度偏小。而韓國也是以傳統小店為主,容量也偏小。中國大陸以傳統的中小型超市為主,輔以其他業態如百貨店和傳統的小雜貨店(但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業態數目也有限)。
總體看來,家樂福進入這些國家(或地區)之初都以大賣場業態為主導,填補了當時的市場空白。但是在目前的亞洲市場,家樂福正在運營的(或退出的)國家和地區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到,家樂福進入前后,香港、日本、新加坡三個市場的各個維度沒有變化,而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各有一個維度發生了變化: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廣度增大??表明更多的零售商在泰國運營;馬來西亞深度變大??表明業態更加多元化。
中國大陸有兩個維度變化,深度和波動性??一方面是業態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波動性偏大。
臺灣和韓國則有三個維度發生變化:臺灣地區的零售市場目前已經發展至均衡狀態,即日系零售商領軍、本土為輔、外資并存的鼎立局面。從業態的飽和度來說,在臺灣,便利店業態已經相當成熟,而整個市場也因為是開放性的市場經濟,所以沒有早先的潛在波動性。唯一不變的是市場的散度,各地市的消費習慣沒有呈現特別大的偏差。
韓國的深度則加大。由于大型綜合賣場的發展和電子商務所帶動的網絡購物的蓬勃,加上韓國本土的小型零售商開始對自有品牌的運作更加熟練,商家數量和業態都得到充分發展。同時因為過度競爭,韓國在2012年開始了新的立法,對市場做出了進一步的規范,尤其對外資的運營進一步規范,所以波動性減少。
家樂福的半全球化戰略
當家樂福從香港、韓國和日本等市場退出時,家樂福在亞洲的布局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當時的退出是一種主動性的戰略決定。但近兩年所退出的亞洲市場,如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是被動地退出。
對于還在運營的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大陸、臺灣和印度尼西亞,家樂福已經從進攻型的擴張轉為防守??在臺灣,家樂福面臨著市場飽和的挑戰;在大陸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的負面新聞,加上目前尚無一家在華零售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型零售商(在中國全部31個省市運營),規模效應還達不到。在印度尼西亞,由于家樂福失去了其他周邊的市場,繼續依靠其他地區協調的物流變得艱難。
對于這樣的轉變,家樂福似乎采取了既非全球化(globalization),也非海外國家本土化(localization)的戰略。單從目前的退出來看,家樂福似乎正在失去一個又一個海外國家,讓這個曾經一度最國際化的零售商(以海外運營國家的數目來計算,家樂福的海外運營國家一度高達33個,居全球之首)面臨著退守本土市場的尷尬。
不過,筆者認為家樂福正在謀求轉變,向以跨國大區(supranational region)戰略為重心的半國際化(semiglobalization)零售商轉變??即不再以全球市場為核心,也不再謀求單一海外國家為重點,而是以地域、文化、 經濟,甚至法律等因素緊密相連的多數國家而形成的跨國大區為戰略重心。
以亞洲為例,對家樂福而言,亞洲已經不是一個洲際的戰略分析單元,而是由幾個大區單元所組成:香港、韓國和臺灣是一個大區(新工業化地區),日本是獨立的一個大區(發達經濟體),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則是一個大區(氣候及消費習慣接近),中國可以看成是一個大區(新興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家樂福進入的亞洲是由四個大區所組成,而家樂福真正退出的是日本大區,而且是戰略撤退。同時,家樂福在亞洲的大區擴張似乎并沒有停止過。家樂福在印度所處的南亞跨國大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所組成的前英國殖民地大區)也有一席之地。
半全球化戰略的優勢
采取半全球化戰略和關注跨國大區,讓家樂福在選擇全球性的統一(global integration)和不同海外國家本土化(local responsiveness)之間找到了另一種平衡,但這樣的平衡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既可以幫家樂福適應變化無常的海外市場,又可以突破自身資源跨國調用的瓶頸。同時,家樂福根據不同的大區組合和排序,靈活性也得以提升。
如果采取各項措施,向動態平衡靠攏,跨國公司可以培養大區層面的運作能力,比如既可以發揮更大的規模效應,也對分散的市場做一個更優化的管理,實現物流上的優化。另外,在不同的大區之內,國際型零售商在各國的資源供給、產品規劃,以及人才培養,都可以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從公司運營上來看,國際型零售商以大區戰略為重心而展開半全球化戰略,調整各大區之間的動態平衡,做到大區內各國市場的互補,可以實現更好的業績。而國際型零售商網狀的公司構架(由本國的各個分部,各個職能部門,以及海外各國的分部和部門組成)被切割成三個大的層面。
對于國際零售商,公司總部層面采取全球化的管理,比如外匯波動、公司品牌形象以及公司文化等,或者是調整各個跨國大區的協調。
對于跨國大區層面,則采取半全球化管理,集中發展大區內的能力。對于大區內哪些國家進入、哪些國家退出,或者大區內國家層面的海外資產交換等,做到最優化。同時對于呈現經濟活力相反的跨國大區,國際零售商可以運用跨大區的能力進行海外投資,對沖風險。
在海外的單個國家層面,則采取適度本土化,利用大區內各國的經濟、文化、歷史的相關性,既針對當地國家市場做出適應,又保留公司總部的文化和特性,做到大區內國家之間的靈活復制。
國際零售商應該充分發展這三個不同層面的能力, 即公司總部采取全球化統合戰略能力、跨國大區實施半全球化協調戰略能力,以及海外國家內執行適度本土化戰略能力。這樣的結果是達到多層動態平衡,讓跨國公司具備動態能力,以適應變化萬千的全球市場和各國供需之間的不確定性,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解決危機。
目前的家樂福,正在這一條路上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