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向前科技
小家電市場的寒冬里,小熊電器意外地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8.94%,凈利潤增長27.32%,在一片慘淡的家電板塊中格外顯眼。
這數據放在當下,堪稱行業“異類”。
但戲劇性的是,業績飄紅的同時,資本市場卻擺出了一張冷臉。截至2025年9月,小熊電器的動態市盈率徘徊在行業低位,與業績增速嚴重背離。這不得不讓人疑惑:表面風光的小熊電器,究竟藏著怎樣的隱憂?投資者們似乎在用腳投票,表達著某種不信任。
業績逆勢增長,“萌家電”難掩盈利隱憂
表面看來,小熊電器的財報堪稱漂亮。在蘇泊爾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九陽凈利潤暴跌的對比下,這家靠著“萌系”設計走紅的企業,實現了逆勢增長,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可以說是相當喜人了。
這兩年小熊電器的業績猶如過山車般,2025年上半年,營收 25.35 億元,同比增長 18.94%;歸母凈利潤 2.05 億元,同比大漲 27.32%。業績與 2024 年全年凈利潤同比下滑 35.37% 的慘淡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數據在如今低迷的消費環境中,堪稱亮眼,讓不少行業觀察者直呼“沒想到”。
深入剖析后發現,小熊的增長主要靠兩條腿走路:母嬰產品和海外市場,這兩個板塊的表現真是絕絕子。
2025年上半年,母嬰小家電營收同比增長40.54%,成為了業績扛把子。公司精準把握住年輕家庭對于“科學喂養”的焦慮情緒,推出了“小熊喂養臺”這樣的創新產品,通過消毒泡奶一體機與無水暖搖奶器的組合,解決了喂養流程中的一堆麻煩事。
這個創意在向前科技看來,完全可以打個滿分。畢竟筆者本人,剛剛榮升奶爸不久,奶爸的痛還是小熊最懂,哈哈。。
海外市場表現更加搶眼。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營收同比增長138.84%,占總營收比例提升至16%。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許多專業出口型小家電企業,可以說是相當頂了。
但靚麗營收的背后,盈利能力卻暗藏隱憂。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2.9億元,同比下降35.4%。毛利率和凈利率雙雙下滑,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32個百分點至35.29%,凈利率同比下降3.02個百分點至6.43%。
雖然2025年的業績有所反彈,但2025 年上半年,廚房小家電行業在國補政策刺激下整體零售額同比上漲 9.3%,所以亮眼的業績又有幾分依靠政策紅利取得的,需要我們仔細盤算下。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業績增長卻難以獲得資本市場青睞——投資者要的是利潤,而不僅僅是營收規模,這個道理懂的都懂。
小家電內卷加劇,小熊的“萌系”打法能否持續?
小家電賽道已經卷成紅海。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廚房小家電零售量下降1.2%,但零售額卻增長9.3%,均價同比提升10.6%。這組“量降價升”的數據揭示了行業真相:價格戰已經過時,價值戰才是未來,這個趨勢很明顯了。
面對如此市場環境,同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九陽股份選擇全面縮減開支,銷售、管理、研發費用齊降。
而小熊電器卻反其道而行之,2025年上半年將研發投入提升至1.06億元,同比增長14.4%,這個操作也是挺拼的。
小熊的護城河,主要建立在專利壁壘和產品創新速度上。90多個產品品類、1000多款型號產品、3900多項專利——這些數字看起來很美,但在美的、九陽這些巨頭面前,能扛多久還真不好說。
說實話,小熊對市場需求的敏銳度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準。2025年的消費者調研顯示,66%的人愿意為更方便的產品多花錢——這趨勢,正好撞在小熊的設計理念上。
然而,小熊電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小熊產品質量的投訴高達2000余條,涉及“產品設計缺陷”、“售后服務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
有消費者投訴稱:“購買的小熊電煮鍋使用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故障,售后維修需要自付運費且流程繁瑣”——這用戶體驗,真是夠扎心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同期美的集團的小家電業務營收是小熊的10倍以上,而九陽、蘇泊爾等傳統品牌也在加速產品創新。巨頭的觸角正在伸向小熊的腹地,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生存空間被越壓越小。
數智轉型的陣痛,“萌系”品牌的高端化困境
小熊電器深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補齊制造短板。公司已建立起5大智能制造基地,構建約2000平方米的專業測試評價中心,設立十幾個專業實驗室——從質量到安全到降噪,每個環節都想把控住。
近幾年,小熊還啟動了“321”數字化系統升級工程,將數字化技術全面賦能到業務運營、智能制造,強化全流程的數智化管控。
向前科技認為,在理性消費時代,只有這種強大的智能制造與品質把控能力,才能真正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高端轉型是小熊的另一個重要戰略。公司推出的3.0版疊疊鍋,一鍋集成六種鍋具功能,升級2200W大功率和分區獨立精準控溫,并以IPX7級防水專利降低鍋體清洗難度。
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也提高了產品溢價能力,這個創新點抓得挺準。
然而,長期形成的“性價比”品牌形象成為高端化轉型的最大障礙。大家能接受一只“可愛的小熊”,但無法接受它賣得比美的高端線還貴。這種品牌認知的轉變需要時間,而資本市場最缺的恰恰就是耐心,這個困境真的很難破。
更關鍵的是,小熊在高端技術積累方面與國際頂尖品牌仍有明顯差距。
雖然專利申請數量不少,但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仍有待加強。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小熊的產品創新更多集中在應用層面,而非核心技術突破,這限制了其高端化轉型的天花板”,這個評價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了。
小熊電器的實踐表明:把品質追求落到用戶體驗上是沒錯,但這條路真的不好走。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從“性價比”到“品價比”的轉變,每一步都會伴隨著陣痛。
寫在最后
財報數字背后的轉型陣痛,只有身處其中者才能體會。從“網紅”到“長紅”的蛻變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
品牌高端化不是簡單的提價,而是整個價值鏈的重塑。小熊電器面臨著研發、制造、渠道、營銷全方位的挑戰。即使是最樂觀的分析師也承認,這個過程至少需要3-5年時間,這個時間成本真的不小。
小家電行業的競爭正在從單點突破轉向體系化作戰。小熊能不能在巨頭夾擊下守住陣地,就看能不能快速補上研發和品牌的短板——這場賽跑,已經進入最關鍵的沖刺階段。
現在的小熊,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每一次嘗試都可能踩坑,每一次創新都可能碰壁——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恐怕只有創業者自己最懂。
對于這家以“萌”出道的小家電企業而言,未來的競爭不再只是比誰更可愛,而是比誰更專業、更可靠、更值得信賴。這條路不好走,但卻是通向未來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