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大學生,有的已經提前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有的還奔波于人才中心或是在電腦前關注網絡上的招聘信息。對于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份工作,是滿意還是失望,或是有更多的期待?作為職場新人的他們,又有哪些應該注意的職場細節?
第一份工作
騎驢找馬積累經驗
小賴目前就讀于中大電氣自動化專業,在網絡公司工作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而對于這樣的技術行業來說,實踐的重要性遠大于理論知識,“工資高低不是我選擇工作的唯一標準,這份工作是否能給我較大的發展空間才是我考慮的重點。”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的一份調查顯示,對于第一份工作,超過三成的學生表示,自己非常看重,會精挑細選;約兩成人坦言自己只重視工作內容;不到兩成的人更看重這份工作對職業之路的積極意義;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干什么都行。
“第一份工作又不是我的終身工作,找到合適的就先做著,然后再等待機會,騎驢找馬。”小林認為,不能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抱有太大的希望,畢竟是剛出來工作,沒有什么經驗,先鍛煉一下自己,適應一下。
“做好現在的工作,不管它是不是最理想的,但只要認真去做,它就會給你帶來新的機會。”在一家平面媒體工作的珍珍認為,第一份工作的影響因人而異,對每個人今后的成長都是有幫助的,但它不起決定性作用。對于剛畢業的新人,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工資的多少,“必須承認,剛畢業的你沒有職場經驗,需要一個積累經驗的機會。”
“隨遇而安吧,跳槽早就不是新鮮事,萬事不能一步登天,慢慢來吧。反正工作是肯定會有的,不著急。”今年6月就要畢業的小沈似乎有些漫不經心。但同樣是今年6月畢業的小李明顯要積極,“大一我就開始給自己做職業規劃”,英語專業的他積極參加各種相關的社會實踐,參加演講比賽、去交易會當志愿者翻譯、做英文主持人等,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同聲傳譯。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職業規劃中心指導老師鮑金勇建議大學生,應該帶著快樂的心態去應對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只是一個方向的選擇,而不是GPS的定位工作。因此,大家要做的就是主動應變,將第一份工作作為職業規劃和人生的嘗試,堅信它是職業發展有力的改變源泉。
求職
沒有工作經驗遇尷尬
“找工作的過程比想象中順利。”談起求職,華南理工大學應屆生曉昱一臉幸福。他已經拿到了某知名網站的offer,“班上同學的工作也基本上定下來了,今年,企業好像挺青睞畢業生的。”
據《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數據顯示,廣東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4.93%,創5年來新高。盡管就業總體形勢回暖,但不少準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還是碰到了不少問題。“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對很多心目中的理想職位只能望而卻步。”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小成應聘程序設計員被拒絕,理由是這份工作需要3-5年工作經驗。
去年,一篇《大學畢業生千元買職場經驗》的帖子在各大論壇瘋轉,引起網友熱議。帖主自稱是大三學生,已面試了十幾家公司,都因缺乏工作經驗遭拒絕,于是打出倒貼1000元來求職場經驗的招牌。不少學生跟帖表示可以理解,但過于夸張,同時感嘆由于沒有工作經驗,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
不少應屆畢業生表示,由于自身能力,包括工作經驗、面試能力等而導致碰壁的現象時有發生。一項調查顯示,接近三成應屆生由于沒有工作經驗而被企業拒絕。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小巖到一家知名跨國公司應聘財務會計工作。可是剛遞上簡歷,就遭到拒絕,因為公司需要的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會計人員,而不是剛畢業沒有資歷的小丫頭。小巖憤憤不平,此前她有過兩個月的實習經歷,也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但與用人單位要求的“兩年工作經驗”還有太大的差距。“都不給我們機會,何來工作經驗?”
在某外資企業做了多年HR的李小姐表示,如今企業招聘用人,主要看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從業經歷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記者隨機調查發現,在大學畢業生心目中,社會實習、見習經歷已經超越畢業學校知名度,成為就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理想單位
事業單位和國企是最愛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調查分析報告”。調查顯示,對剛畢業出來的大學生來說,四成以上心儀的就業單位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其次是外企(21%),再者是機關事業單位,很少有人愿意去民營企業(8%)。
在記者的隨機調查中,大部分學生選擇國企或事業單位,理由主要是福利待遇有保障和工作輕松穩定(包括工作時間和工作量)。“在外企和民企工作,工作量大壓力也大,相對穩定的國企無疑是我的首選。”工商管理專業的小付表示,原本覺得國企沉悶,不適合年輕人,但現在很多國企都注重員工的發展,有著十分完善的培訓系統和穩定的福利待遇,自然吸引力十足。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畢業生職業規劃呈現明顯的“國進民退”趨勢,“進編制”成為本屆畢業生的首選。“薪酬不重要,即便入職不會很高工資,但福利很好,進去了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材料與化學工程專業的小吳稱,國有大企業是自己的第一選擇,與私營的小企業相比,他最看重國企的穩定性,“金融危機時很多民企都在裁員,國企穩當點。”
進了國企工作真的就如想象中的那么安穩嗎?在某國企從業兩年多的曹戈對此并不贊同。他表示,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國企內部對人才的考核訓練機制也會逐漸進步,績效考核也不少,人才也有可能被淘汰,“這個‘穩’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對于那些主攻涉外、英語、貿易、軟件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外企仍然具有誘惑力。“畢竟還是希望能夠專業對口,學有所用。”商務英語專業的小秦認為,外企相對自由,工作更有挑戰性。
專業
不是你想對口就能對口
在曾經的理想與當下的現實面前,多數學生在擇業時選擇放棄專業對口,用犧牲專業的方式“妥協”。學理工的做了文案、學語言的做了會計、學IT的做了HR、學醫的做了銷售……
一項調查顯示,有74.86%的學生表示,考慮擇業與專業的對口情況時會選擇“依情況而定”,并表示剛走出校門,缺乏社會經驗,只要有機會找到工作,即使專業不對口也會接受;另有6%的學生找工作時對專業對口與否并不關注,他們認為周圍許多同學已經找到工作了,即使再“不對口”的工作都會接受,有了工作經驗之后,可以再去找自己喜歡并樂意從事的工作。
畢業已經三年多的Peggy現專職做審計工作,她坦言,和工作相關的一切證書和資質都是在工作后邊工作邊學習考的,大學時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幾乎一點用場都沒派上。被問及扔掉了專業是否可惜時,她表示,這是不一樣的選擇所導致的兩條不一樣的職業道路,無所謂孰優孰劣。與Peggy的想法相反,新聞專業的小劉表示,一定要做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薪酬少些都沒關系,“在本專業內做事,可以積累行業經驗,更有利于今后的發展,薪酬不可能永遠那么少。”從大四下學期開始,他就在一家雜志社實習,理想是當體育記者的他表示,雜志社只是實現目標的第一個跳板,即便薪酬不高,但“我是一定要在新聞圈的”。他堅信,堅持可以讓自己學到更多更專業的新聞知識,他在這個圈子里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指出,專業對口其實是個廣義的詞語,有些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低,但不代表完全不相干。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邁出第一步很重要,沒有必要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率。對于企業而言,除了一些特殊技能的工作需要專業對口外,其他工作并非必須對口,他們更看重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特別是一些文理兼收的工種。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即使與專業不相關,只要自己喜歡就是值得的。
待遇
女性薪酬略低于男性
華南理工大學一份針對29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顯示,從學歷來看,研究生中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最多,大多數本科生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調查顯示,在外企工作的畢業生工資普遍較高,高于其他性質的單位。畢業生中,女性的收入總體低于男性。在受訪者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男性畢業生占到受訪男生的15%,而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女畢業生占受訪女生的不到10%。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應屆畢業生,他們表示期望薪酬在3000元以上。“最理想的當然是四五千啦,但現在這形勢暫時不敢奢望。”來自暨南大學的小樂對自己的未來薪酬充滿信心,認為努力工作一段時間就能上升到自己的理想薪酬了。
相比起薪酬,廣州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Emily更關心福利待遇,“除了個別企業,應屆畢業生的薪酬都差不多,福利就大不同了,國企和外企一般會比較好。”在她看來,福利待遇好工作起來更順心,也更有安全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應屆畢業生在談到期望的薪酬時都表示很矛盾,“不敢說,怕說高了人家不要,也怕說低了。”“不提,根本就不敢提,只要人家要就趕緊簽了”,中山大學圖書管理專業小林在談到薪酬問題時說,雖然是名校畢業,但是工作不好找,不敢和用人單位提薪酬待遇,“怕人家不要了”。
前程無憂華南區資深職場顧問李美燕表示,毫無經驗的應屆生不適宜說具體的薪酬數字,說少了,顯得沒有信心,說多了,就顯得獅子開大口。所以應屆生和HR談薪,最好不要直接問可以拿到多少,回答按公司規定的薪酬給就可以了。她建議,大學生應該對自身職業定位有清晰的認知,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對自己想要進入的行業大環境、具體的職位薪資有所了解;對于即將走進社會的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承擔相關的項目會是簡歷的一大亮點,容易拿到比較理想的薪酬。
職場新人類四大細節要注意
1
先讓人賞心悅目
在某個招聘會上,部分應聘者棉衣、羽絨服加球鞋、棉鞋的裝束,讓不少招聘負責人直搖頭。
支招:不管求職者平時的穿衣風格是哈韓、哈日還是走英倫風,對HR來說,面試的著裝沒有必要故作成熟,只要眼前的人穿著整潔大方,有職業范兒就成。即便穿得休閑一點,也是無傷大雅的。但是,吊帶衫、超短迷你裙、長度過短的熱褲、沙灘褲這類服裝則不太適合在面試時出現。
2
合群很重要
某公司,同事都習慣一起出去聚餐,但新人小A堅持每天自己帶飯,時間一到,微波爐里一轉,就躲到會議室角落里一個人吃悶飯去了。有幾位好心的同事一開始主動找小A搭訕,可她最多禮貌地回答一下,然后仍然一言不發。同事私底下聊起,有人用“太可怕了”來形容。
支招:新人剛入職場,利用中午吃飯時間和同事們聊聊天,是一個很好地融入集體的渠道。午飯時間,相對輕松,交談也會更放松,新人可以借這個機會多多請教。要處理好職場的人際關系,首先要融入你所在的職場文化,入職場先得學會觀察,離群只會讓身邊的人離你越來越遠。
3
喊主管師兄惹爭議
大學畢業的小A,應聘到一家企業做行政管理工作。小A的主管,是與他畢業于同一個大學的學長。入職第一天,學長對他很熱情,私下還請他吃飯。第二天上班,當著全辦公室同事的面,小A親熱地喊其“師兄”,不想“師兄”當即黑了臉。
支招:職場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職權分明,等級觀念重,小A喊師兄本無大礙,但在辦公室里,此稱呼顯然不適合,一來稱呼領導太過隨意,二來暴露了兩者的關系,難免會引人“遐想”。有些單位等級分明,有些單位一律只用外語名,有些單位昵稱千奇百怪……職場稱呼沒有統一的規則,需要身處其中的你自己去探索。
4
“以嫩賣嫩”要不得
小A仗著初來乍到,什么事情都拿自己是新人來做擋箭牌。做錯事被發現,即開始猛找借口,還不忘加上一條理由:“很抱歉,我是新來的,所以不懂這里的規矩。”
支招:新人開始一兩次說自己沒經驗犯了錯沒關系,大家都會諒解,但是一遇到問題就把自己的責任推得干干凈凈,勢必引起旁人反感。在職場中,推卸責任的人是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的,碰到問題,不如先去反省自己有沒責任,你的工作表現大家都看在眼里,“以嫩賣嫩”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