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直保持高速擴張姿態的萬達,在今年上半年首度放緩腳步。對零售地產業而言,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
據萬達集團公布數據,集團上半年收入562.1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48.4%,同比去年減少了9%。這也是萬達集團收入歷史上第一次同比減少。
作為萬達集團旗下最核心的萬達商業地產公司,今年上半年同樣不得不面對收入同比下滑的現實,并且降幅更為明顯。
數據顯示,萬達商業地產公司上半年收入494.6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50.1%,同比減少了14%。
在萬達集團2012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董事長王健林將收入下滑歸咎于宏觀經濟形勢。他認為,今年經濟困難局面已經反映到消費環節,這給萬達廣場帶來不利的影響。
據王健林介紹,從全國開業的50個萬達廣場看,此前每年每個廣場的人流同比增長都是兩位數,但今年跌至個位數,增長緩慢。與此同時,無論超市、百貨,還是服裝、餐飲,客單價同比也都在下降,商家正收縮開店的計劃。
“過去像超市、快時尚品牌等開店是來者不拒,用他們自己的話講‘給多少店開多少店’。但今年商家的開店計劃較大幅度減少。原因就是去年至今銷售不好,沒有達到預期,不敢再大規模開店。”王健林坦承。
事實上,零售地產今年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萬達在年初便已經有所預計。
2011年,萬達商業地產公司的收入為953億元,同比增長36.5%,但王健林在2011年工作總結中提出的萬達商業地產公司2012年收入目標970億元,同比增幅不足2%,“剎車”跡象明顯。
今年上半年,萬達商業地產公司新開工面積為531.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了35%,印證著“剎車”的說法。
作為國內零售地產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萬達減速反映出的是零售地產行業正在面臨的變局。
“一、二線城市零售地產開發的黃金期已經接近尾聲,這些城市的結構已經基本成型,適合開發商業地產的土地基本都被拿了,像沈陽、成都這樣的城市,在建的購物中心有幾十個,總量上已經接近飽和。”正略鈞策副總裁薛迥文表示。
“而三、四線城市則面臨結構上不平衡的現狀。這些城市存在著對現有商業項目進行升級的需求,但由于三、四線城市的市場規模有限,新項目的開發又往往超出市場的容量。”薛迥文說。
去年以來遍地開花的零售地產,如今已經引發業內越來越多擔憂的聲音。
萊坊在去年選擇了10座主要城市作為考察對象,發現“二線城市購物中心的平均面積約為8萬平方米,比一線城市的約6.8萬平方米高出18%以上。重慶和哈爾濱的購物中心平均面積更是分別達到了近9.9萬平方米和9.5萬平方米。相比之下,香港只有六個購物中心超過了10萬平方米,而且大部分都是分期開發的”。
萊坊報告指出:“一些經驗不足的開發商都希望趕在競爭形成之前完工,同時擴大項目規模,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大的購物中心可以抵御未來的競爭,而且‘當地最大’這一稱號也有利于市場營銷。但是現實證明,大不一定好。”
高緯環球中國零售地產服務部執行董事James Hawkey 曾表示:“市場上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趨勢。最大的問題在于建造的速度,一些城市出現了區域性、暫時性的供大于求的情況。”
供求失衡是零售地產問題的一面。另一方面,由資本大量流入制造出的行業繁榮景象,也將隨著資本逐漸退出而露出真實面目。
“下半年,將陸續有投資商業地產的房地產基金面臨到期退出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基金對項目內部收益率的要求在20%以上,另一方面目前商業地產的估值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因此只能尋找那些對投資回報率要求較低的買家,例如養老或保險基金,但國內又非常缺乏這樣的金融機構。”一家房地產咨詢機構負責人表示。
“未來五年將是考驗商業地產項目運營能力的五年,” 薛迥文表示,“商業地產與住宅不同,建好后其實只是一個‘半成品’,商業地產的價值關鍵是靠后期運營來體現。”
在一次演講中,寶龍集團副總裁潘韜表示:“未來三年將有相當一批購物中心因為運營不善,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命運。”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