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蕪湖鏡湖區商務局將特色街區的建設作為重點,力圖通過優勢資源的整合,挖掘本土文化內涵,打造文旅集聚區。
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蕪湖鏡湖區受制于腹地范圍,傳統商貿業發展陷入瓶頸。一方面,人口聚集的中心城區老舊街區面臨各種資源配套老化、經營觀念陳舊的現狀;同時,新興的商業綜合體應運而生,沖擊著傳統的商業格局。因此,打造文旅集聚區勢在必行。
蕪湖古城,嚴格意義上來說,既不位于蕪湖市中心區域,也不偏離中心區域,伴隨著城市的興衰變革,安靜地走過它的風華歲月。然而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速以及老舊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帶來的種種隱患,改造已成必然。
一個城市的商貿零售業繁榮與否,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近年來,隨著蕪湖商業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單一依靠中山路步行街商圈的局面開始瓦解,而作為曾經的商業繁華點,如今的蕪湖古城正面臨著改造困局。 作為蕪湖最具文化底蘊的區域,蕪湖古城商圈的發展中,文化優勢應作為與周邊商圈差異化的因素提煉出來,從而形成錯位良性發展,為城市商業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蕪湖市加速改善老城區居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的一項民生工程,也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蕪湖知名度、推動城市建設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工程之一。蕪湖古城項目占地405畝(含保留歷史建筑用地60畝),范圍東至環城東路、南至沿河路、西至九華路、北至環城北路圍合區域。項目建設的定位為恢復蕪湖古城的歷史風貌,重現清末民初“十里長街”繁華商業情景,打造集文化、旅游、商業、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基于對蕪湖城市歷史的尊重,蕪湖古城改造的方案幾經完善,2013年12月3日,分別有著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背景的國內三家頂級規劃設計院齊聚蕪湖古城,開始了一場對于古城整治保護規劃設計的競賽。》》圖片:蕪湖工業歷史長廊及工業創意文化園
設計單位在規劃時,秉承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保護區域內古老建筑及樹木的原則而進行。部分建筑物的修繕工作,也繼續進行;占地約100畝的蕪湖古城一期項目,也擬定于2014年開建,花街、南門灣歷史街區、衙署、城隍廟等文物、宗教景點有望“新生”。
“改造”,有二義,其一為修改或變更原事物,使用適合需要;其二,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改造適合新的形勢和需要。
對于蕪湖古城而言,除了對于歷史的修繕和完善之外,順應現實進行破局同樣關鍵。2013年12月8日,位于蕪湖古城的大礱坊工業歷史長廊及工業文化創意園正式開工,這座在具有百年歷史的益新面粉廠原址興建的項目,將用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承托起新生的工業創意文化園,將蕪湖的歷史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
創意產業園將運用高科技手段打造蕪湖工業歷史文化長廊,將展示近現代蕪湖的民族品牌的發展歷程,新時代的奇瑞、海螺等著名企業也在展示之列,力圖展現蕪湖近現代工業的誕生、成長、困惑、反思、新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歷程,使其成為蕪湖工業歷史教育基地。
據了解,該園區不僅具有參觀、教育功能,同時將成為蕪湖市民文化、娛樂、休閑的新場所。園區建設將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再生性改造,在對建筑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等特點進行保護和修繕的同時,通過適當的加建、置換和演繹使其滿足全新的功能要求,賦予其歷史記憶肌理和創新時代精神,將建設三個文化廣場,進行道路修整、園林景觀建設,并配套有餐飲、咖啡廳、酒吧等相關商業設施。
鏡湖區文產辦工作人員介紹說:“北京798是文化創意園區的典范。在蕪湖,我們也希望打造一個‘蕪湖的798’,依托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強大的吸納和輻射力,對鏡湖區乃至蕪湖市的工業發展作出貢獻。從古城改造這個層面來說,這只是起步。”
“走進去,如同進了時光隧道,穿越來到了老蕪湖”。作為與新興商業綜合體分庭抗禮的基石,蕪湖古城厚重的文化載體將為蕪湖特色文化傳播的源動力,在傳播歷史的同時,實現文旅商聯動,從而在全市范圍內樹立商業形態新標桿。
(來源:安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