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小米公司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價17港幣,盤前競價即跌破發行價。開盤后一路走低,最低跌至16港幣每股,跌幅5.76%。上市開盤后,雷軍先生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上市即破發與當前市場大勢有關,小米基本面是良好的,成長性是良好的。
就像小米在上市前雷軍發布的一封公開信中稱,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雷軍還表示,小米上市只是剛剛開始,上市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奮斗不是為了上市,我們上市是為了更好地奮斗。
是的,上市對于小米來說只是開始,雷軍心中的新零售才剛剛起航。
產業鏈成熟 雷軍心中的小米“剛剛好”
對于小米來說,在經歷了手機行業的洗禮過后成長為了一家上市企業實屬不易,有過手機行業的驕傲也有過手機行業的低潮,在去驕戒躁過后小米重返手機行業,在熬死了很多小眾品牌之后,小米又重新站了起來,這其中離不開雷軍的堅持更離不開米粉的信任。
之前由于一次機遇巧合,我配到一群米粉再聊如今的電商時局,其中我記得很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同價位產品中你沒有特別喜歡的,那就選擇小米吧,因為小米也許達不到你理想中的驚艷,但絕對不會讓你跌入悔恨的低估。”聽完之后我突然感觸良多,因為在那一剎那我意識到小米的成功其實早已注定,其依靠品質建立的粉絲群體雖不能說堅若磐石,但足夠支撐小米完成品牌的歷練。
也許雷軍在做手機之前可能還不清楚小米之后會變成什么樣,但在做了手機之后,雷軍比任何人都清楚小米以后會長成什么樣,從小米手機到小米之家再到如今的港交所上市,小米正在朝著雷軍設想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著,曾經一道與志同道合的謀士喝小米粥許下的諾言,雷軍終于可以兌現了。
當然了,這一切的成果離不開小米手機的出現,因為手機不同于其他產品,它既承擔了用戶的高頻需求,又可以通過手機附帶的性能裂變用戶的其他價值,由于雷軍對中國消費人群和智能手機升級潮的精準掌控,在3G和4G切換之間,雷軍以高性價比的姿態迅速圈占了無數米粉的內心世界,從此米粉的價值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說小米手機的成功是小米開啟新零售的最重要支點,在以手機為粉絲連動物體的時候,小米品牌逐步衍生出了電視、電腦、智能、生活等多個領域,再此,小米多產業協同作戰的新零售雛形初見規模效應。
透明化運作 倒逼小米產業升級變革
對于小米此次上市計劃,香港散戶認購出現了驚天逆轉,6月28日,最終共有超10萬投資者參與小米的散戶認購,認購總額超10.3億股。經統計,小米10倍的超額認購,打破了2011年以來大盤股(募資超過400億港元或50億美元)認購倍數的最高紀錄,成為全球最大散戶規模的IPO。這預示著小米今后的發展將受到眾多用戶的異常關注,而且對于此次小米選擇的港股市場,其投資者看的更多的是小米的財報,比起A股市場的概念炒作,港股市場更加關注你的實操性,也就是你要拿出實實在在的營業額、利潤等報表交代股民,這對小米來說顯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小米的估值結構來看,小米主要業務分為三個部分: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硬件、互聯網服務以及IoT(物聯網)業務。從小米的三大業務組成來看,智能硬件依然是其核心。而在智能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增長已經趨緩,海外市場是否能持續增長,以及其互聯網服務是否能是否能持續突破,便成為小米后續成長的主要觀察重點。
兩年前,智能手機占小米銷售額的80%,而物聯網和生活用品僅占13%。小米的第三個業務是互聯網服務,其中包括頗為流行的應用店、瀏覽器和音樂服務,該部門去年增長了51%,營收達到99億元(15億美元)。
在小米董事長雷軍看來:“小米不僅僅是一家硬件公司,還是一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其核心是通過物聯網平臺連接智能手機和智能硬件。我們的使命是以低廉的價格打造令人驚嘆的產品,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通過創新的技術享受更好的生活。”
價值賦能 小米新零售全速起航
眾所周知,小米目前的手機業務依然是公司的主心骨, 2016年,由于線下渠道弱勢,整個小米公司也因此受到嚴重沖擊。再加上彼時的小米又遭遇了供應鏈問題導致的產能不足,2016-2017這個年頭簡直成了小米的危急存亡之秋。
緊急關頭,2017年雷軍帶領小米手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讓小米手機全年銷量從2016年的5000萬一舉逆勢沖上9100萬部的高峰。之后很多人對小米能夠在2017年反敗為勝頗為好奇,官方給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雷軍親自出手抓供應鏈,保證產能;二是投建“小米之家”線下零售店,補充線下渠道。
很顯然,港交所上市成功后,小米這兩項業務一定會加重布放,尤其是在小米之家的投入上,小米會加快構建步伐,因為小米之家對于雷軍推進的新零售戰略能起到很好的品牌背書,在手機市場產品越來越透明化的當下,手機額外賦能的金錢收入越來越少,雷軍只有通過手機裂變出來的用戶賦能到其他產品系列上,從而多維度的透支用戶價值,多場景的提升用戶體驗。
當然,小米之家的構建可以說加快了小米國內新零售的步伐,但要著眼于未來的品牌價值,其海外市場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宣布上市之前,雷軍曾發布了一封公開信,信中雷軍稱對于小米的未來還有三大發展空間。首先,智能手機業務排在全球第四,而智能手機僅看存量就是個巨大的市場。要力爭保證持續的高速成長,力爭盡快沖入世界三強;其次,會有計劃、有節奏地進行品類拓展,還有很多千億級的市場等著一仗仗打過去,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第三、國際市場廣闊天空大有可為。一季度小米的國際業務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已經達到36%。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盡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僅這三條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來的成長性,當然,小米上市對于小米的國際化路演也有非常好的幫助,因為港交所是全球投資者都在交易的中場,所以,上市后小米品牌將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多的信賴以及更多的資金,通過小米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增加小米海外市場的銷量,從而拓寬小米的國際化視野。
而且在雷軍看來,小米上市就是最大的成功。鐘響過后,上市只是一個開始,投資人一開始都是謹慎的,小米如何在后續的經營中持續證明自己的路線與實力,才是后續的關鍵。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小米未來的市值走向可能與亞馬遜最像,兩家公司都堅持把好東西做便宜,對未來都有清晰的路線,最重要的是兩者都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邊界。因為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并且小米的業務發展、商業模式展開形態已經到了成熟、穩定的形態。誰是最后的贏家,誰將笑到最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