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一種比較依賴季節的產品。很多消費者在買衣服的時候可能常常看見這樣的場景:明明離冬天還有幾個月時間,可商場偏偏專門辟出一塊場地銷售羽絨服。這是我們俗稱的反季銷售,實際上這是該品類產品淡季的一種營銷手段。
以羽絨服為例,這是一種對季節依賴性很強的產品,一年內很長的時間對其而言都是銷售的淡季。那么,羽絨服經銷商就必須得在相對長時間的銷售淡季內采取適當措施,以提高銷售量,減少庫存積壓。
整體而言,服裝行業的銷售淡季是在每年的6月、7月和8月。當然,各品類由于自身屬性的原因,淡季的時間略有不同,且應對措施也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但就目前來看,一些服裝品牌在淡季的時候,采取打折促銷,一來以求提升銷售,二來為消化庫存,卻是普遍的做法。
打折并非制勝之道
前段時間,筆者走訪了部分商場,發現很多服裝品牌都開始打折促銷,3、5、7折不等。當時,有服裝品牌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在不是服裝銷售旺季的時間打折,再加上目前商家庫存量較大的原因,降價促銷是一個常見手段。
淡季的營銷活動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促進服裝銷售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如果過分依賴于單純的降價打折,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適度的打折活動對于促進服裝銷售有一定作用,但不宜過于頻繁的推出打折活動,這樣反而得不償失,容易給消費者產生消費疲勞,并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同時會損毀品牌形象,不利于折扣的維護,影響后續的銷售。
服裝品牌在淡季打折,在市場發展初期是有效果的,隨著品牌競爭的加強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成熟,打折對于促銷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有限了。價格不是達成購買的唯一要素,品牌風格、品牌形象和品牌服務在購買決策中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對于服裝品牌來說,在需要的時候實行一定的讓利打折,但不能頻繁,這對于品牌健康發展很重要。
對于有的服裝品牌而言,打折可能并不僅僅是淡季促銷的一個策略,其深層次原因更在于消化庫存。作為傳統行業,庫存問題一直是服裝行業揮之不去的夢魘。由于當前國內服裝企業更多還是依靠傳統的管理模式,整個供應鏈上,紡織服裝發展受到牛鞭效應的制約。該效應主要反映在零售商管理庫存模式上,即自行訂貨、補貨、消化庫存,這種傳統模式注定了其高庫存率。另外,中國大多數服裝企業劃的生產數量,還是采用“訂貨會”的模式來確定,提前半年至一年生產產品,這種模式主要依賴下游分銷商而不是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企業對消費形勢的判斷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過于樂觀,產品產量遠遠大于市場實際消化量,從而導致庫存積壓。
業內專家認為,高庫存背后是服裝企業在品牌、設計、渠道上問題的綜合反映。瘋狂打折帶來短期銷售高峰的背后,服裝品牌的邊際效應卻在遞減,并且很容易損害品牌形象。各大品牌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促銷打折活動以消化庫存,有的品牌甚至連新品都在打折。這種主要依靠打折促銷來解決庫存的方式,其實是治標不治本,雖然可以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但這并不是長久的發展之策。
多管齊下“治”淡季“去”庫存
顯然,打折促銷以減少庫存并不是服裝應對銷售淡季的根本之道,應該盡量減少此種手段的使用。
對于減少庫存有兩大方式:一是從源頭上減少庫存量,將形象款、基本款、主推款按照合理比例進行優化配置;根據品牌店面所在地的具體情況合理制定上貨波段;讓店面銷售人員了解每天的庫存狀況,通過貨品的有效陳列和合理推銷方式等來銷售產品。二是調度好全國店面貨品的配送,采取一種比較靈活的配送方式,再輔之以現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溝通順暢、準確,清楚地掌握各個分店的貨品銷售和貨品進出情況,合理地調度貨品,從整體上降低公司的貨品積壓,加速貨品流通。
學習了
( 2012-11-27 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