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紅海闖入“新鯰魚”:小米高增長背后的生態博弈
出品/向前科技
2025年盛夏,當格力與美的的空調戰火持續膠著時,一個來自手機陣營的“新玩家”正以驚人速度改寫市場格局。7月空調戰報顯示,小米空調以13.7%的市占率躋身行業前三,同比增速達53.9%,在華東、華南等主力市場甚至出現"一機難求"的盛況。
特別在東北地區,小米空調的銷量借著罕見高溫同比翻了約20倍,黑龍江市場更是夸張地漲了700%。當傳統巨頭們還在比拼壓縮機參數時,小米已用"人車家全生態"重構游戲規則——這場戰役不僅是銷量的較量,更是智能生態對傳統制造業的降維打擊。
小米空調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回想2018年那會兒,它剛來空調這個賽場時,外界的質疑遠多過看好,“做手機的來做空調”這類調侃沒停過。當時在傳統大佬控制的牌桌上,小米確實像個走錯門的。但之后幾年它慢慢迭代、站穩。
從2021年線上排第七,到2024年突然躍進線上前三、全年出貨破掉680萬臺,再到2025年Q1線上份額直接干到15%、銷售額同比翻倍——102.7%,這步伐,說實話有點快得不太正常。
產品上有它的一些創新。比如“上出風Pro”系列用了頂部送風,加上毫米波雷達做到風避人吹,算是切中了傳統空調冷風直吹這個老痛點;“巨省電”系列靠補貼砸到1499塊,也以“價格屠夫”那套打法沖擊原有價格體系。
但更核心的,可能還是生態綁定——當大多數傳統機型還在用遙控器按來按去,小米全系接入了米家App和小愛同學,把空調嵌進整個家居物聯網,搞出了一套傳統品牌一時半會抄不來的聯動體驗。
當然生態依賴也有尷尬時候,比如有用戶吐槽“家里網絡一崩,還得摸黑找墻上那個物理按鈕”,但這種聲音,反倒成了技術普及期的一種真實注腳。
2025年的空調市場,價格戰打得眼紅,前十品牌里有九個均價跌超10%。在這種環境下,小米居然銷量漲了15.55%、均價還逆勢提了10.27%,它到底做對了啥?
智能生態算是護城河。小米沒把空調就看成個單品,而是把它定位成智能家居的一個數據節點和控制中介。哪怕是最入門的“巨省電”款,也能通過聯動帶來超出價格的體驗增值,差異化就這么出來了。
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也在瞄準真痛點:比如23999的米家中央空調Pro系列,用了雙缸壓縮機和三排蒸發器,明擺著要對標以前的高端標桿;毫米波雷達感知技術的下放,也讓“智能風避人”從廣告詞變成了可感知的現實。
除此之外,依托互聯網底色,小米在極端場景下的反應速度也顯出來了。東北突然高溫,傳統品牌受制于庫存和安裝人手,響應往往慢半拍;小米靠線上流量運營和靈活地域投放,迅速吃下這波需求——這種打法,重資產模式一時不好跟上。
雖然增長快,但小米空調的問題并沒被高速掩蓋住。最要命的是線下和服務網絡太弱。哪怕到2025年6月,其線下銷量份額才艱難爬到0.66%,直接拖累用戶體驗。
社交媒體上沒少看見用戶罵:“預約三天才裝上,40℃天我跟客服發溫度計照片——41.5℃,你們感受下?”類似這種安裝慢、維修拖的吐槽沒斷過。
產品細節上也偶有爭議。比如部分型號濾網還要用戶自己手動拆洗,而帶自清潔的款則得多花800塊,被有些人覺得是“功能刀法精準”。
更嚴峻的是盈利問題:在格力和美掀起的兇猛價格戰下,小米空調凈利率只有1.5%,再降價空間幾乎為零,后續研發和擴張還得靠集團持續輸血。
也正因為這樣,盧偉冰才把寶押在武漢智能工廠——這基地打算2025年11月投產,目標年產600萬臺,說是要從代工慢慢轉向自主制造,補上技術和供應鏈的短板。
現在的空調市場,已經變成傳統巨頭跟生態新銳的多維度混戰,三家路徑完全不同。格力還是堅持服務為王。2025年6月,它宣布每裝一臺空調多補貼安裝工20塊高溫費,一年估計投入5.6億,再配上“十年包修”政策,繼續強化服務信任度,產品均價也守在3540塊高位。
美的則靠多品牌+全渠道通吃。主品牌定位中高端,均價3187塊,子品牌華凌卡在2085塊的性價比區間,高低搭配,總體市占高達33.24%。其供應鏈能支撐單日安裝峰值突破24.5萬臺,運營效率確實嚇人。
小米則持續押注生態打法。在行業均價普降4.02%的環境里,其高端機型如Pro系列還能維持約2430塊的均價并保持增長,生態加持帶來的溢價能力可見一斑。拆機對比顯示,同價位段小米往往堆料更猛,換熱器面積更大;但在壓縮機等核心部件長期穩定方面,格力這類傳統巨頭依然被普遍認為更靠譜。
眼下新一輪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正在推行業走向高能效和智能化。三強各自出牌——格力強服務、美的強渠道、小米強生態,競爭早已不是單純價格戰,而是生態體驗、響應速度、服務保障全線開打。
小米雖然喊出“2030年沖進前二”,但現在欠的功課還很多。眼下最急的是把線下服務網絡鋪開,計劃2025年底把服務網點擴到2萬家,爭取消滅“維修等三天”這種投訴。
同時必須借武漢工廠落地擺脫“代工”印象,得讓市場認可其自主制造和核心技術的掌控力。另外,還得把手機上的高端化經驗復制到空調,做出真正有號召力的旗艦,扭轉“性價比卻低利潤”的標簽。
長期來看,行業終究要回到理性價值競爭。小米凈利率僅1.5%苦苦支撐,格力還能維持10%以上利潤,持續的高研發投入才是企業能走遠的根本。盧偉冰說2025年研發投入會超300億,或許意味著空調戰爭的焦點,正從營銷戰、價格絞殺轉向技術深水區的較量。
…………
在沈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用手機控制帶“MI”LOGO的空調;幾公里外,格力老師傅們清點剛領到的高溫補貼,隨時準備響應下一個緊急訂單;武漢新工廠里,機械臂正組裝下一代毫米波雷達空調...
小米的闖入,不止是搶份額,更像一條鯰魚,逼整個行業重新想產品的本質和用戶要什么。高溫總會過去,但智能生態給傳統制造帶來的這場火,或許才剛剛燒起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