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還是“到家”?餐飲暑期檔不再做選擇題
出品/浪潮新消費
撰文/于城
暑期,被很多餐飲人視為消費的“黃金檔”——商圈人聲鼎沸,奶茶店門口排起長龍,夜市的吆喝叫賣聲不斷。客流涌動、訂單激增的背后,卻是一場無形的壓力測試。
當下,內容營銷已成餐飲行業“標配”。消費者在短視頻中刷到某個奶茶店又上了新品、火鍋店出了優惠套餐,心動總是發生得很快,但從“刷到”到“吃到”,還隔著比價、跳轉、購買、消費等等環節,如何減少中間的磨損,一直是商家的痛點。
團購是解法之一,縮短了消費者從“心動”到“購買”的鏈路,但傳統團購依賴到店核銷,而受制于天氣、距離、個人狀態等等,都可能澆滅消費的沖動;即便是出了門,面對暑期親子家庭、朋友聚會、情侶逛街等等復雜的人群畫像,消費需求愈加多樣。
需求在,但想抓住難,這就是暑期黃金檔的另一面。商家需要一個機制,既能廣泛觸達、又能快速轉化,還能保障產品契合精細化的需求,為復購打好基礎。
近期,浪潮新消費關注到,抖音生活服務升級 “隨心團”,核心是一品雙開——用戶購買團購券后,可在一定時間內自由選擇到店核銷或配送到家,為上述問題帶來了一個可行的參考解法。
“隨心團”并非讓商家從零開始重構一套到家業務,而是對其既有抖音到店經營的一次“輕量級”賦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做一道關于“場景”和“流量”的加法。
最重要的優勢就是門檻低。對商家而言,接入“隨心團”,只需在現有團購商品上勾選配送,即可一鍵覆蓋“到店+到家”雙場。
前臺幾乎不變——貨盤還在直播間里講,短視頻照樣拍,貨架依舊同步——只是把團購商品的履約方式從單通道,切換成雙通道,把游離在門店之外的大量即時需求收入囊中,生意天花板被驟然抬高。
這一點,對于強調“新鮮”“即食”鮮食品牌而言,助力不小。如主營海鮮刺身的品牌藍塞夫,暑期主推“三文魚+甜蝦”套餐,通過隨心團開放了“核銷、到家”雙通道,并將價格打到了原團購價格的84折。
通過拉長直播時間,將原本通常而言是集中在“周末大餐”場景的三文魚,做到了周中增量300%+,這就是把“看得見的新鮮”,變成“手邊的滿足”。
其次,隨心團所支持的“到家”場景,是天然的新品測試器、爆品放大場。
原因很好理解,“到家”場景意味著用戶無需付出時間與出行成本,嘗鮮風險小,因而支付意愿更強,天然適合做新品測試。
袁記云餃就在立秋時分,以“秋天的第一頓餃子”為主題切入,直播畫面中心配上“秋天吃餃子、袁記送到家”幾個大字,提示產品可外送;產品組合用“招牌品+小份量新品”,既是滿足用戶的湊單、嘗新雙需求,也為品牌提供了新品測試的天然場所。立秋當天,品牌配送核銷單量環比提升143%。
同時,“到家”場景也能憑借便利和囤貨屬性,把爆品聲量放大。
華萊士在“全雞”這一大單品限時回歸之季,接入隨心團。
直播內容上,主播為消費者勾勒出“宅家享受”“高溫不出門”“吹空調吃炸雞”等場景畫面,順勢引出“可配送到家”服務,強化消費動機;同時,以“十件套加倍不加價”、限時倒計時、以及緊湊推品節奏,激發用戶囤貨心智,直播當天銷售額突破千萬。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隨心團所支持的“一品雙開”模式,能夠通過線上線下相互反哺,幫助實體品牌門店做長線生意。
一次高滿意度的到家體驗,會成為門店的廣告。這些因低門檻首次嘗試的用戶,極大可能轉化為未來的到店熟客;同時,商家也可以通過次卡等形式,與用戶建立一種長期的、可預期的互動關系,從“賣貨”轉向“用戶LTV運營”。
冰淇淋品牌八喜在將隨心團進行常態化運營后,不僅更大范圍地打開了品牌生意,4英寸的新品蛋糕上市7日內便攀升至垂類銷售TOP1,更是為品牌贏得了口碑。
打開團購產品的評論區,可以看到不少消費者的聲音:“已經回購好幾次了”“承包了我們家今年的生日蛋糕”“后面有需要還會再買”等等。“在家里嘗第一口”的確定性,變成了“下一次到店買”的信心。
對商家而言,隨心團是一個高彈性、低風險的增長工具。它用最小的改動,盤活了存量資產,實現全域生意的延伸,實實在在地做大了線下商家的蛋糕。
如果說對商家而言,“隨心團”是一種撬動增量的工具,那么對消費者而言,它帶來的核心價值在于:把消費的選擇權,重新交還給用戶。
如今的用戶,已經不是簡單追求低價。無論是心血來潮的沖動下單,還是三五好友的臨時聚會,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繁忙又瑣碎的日常中,用最小的決策成本和行動成本,獲得即時的滿足感。
而從用戶視角出發,隨心團所具備的三大特色,正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價值。
其一,是“刷到即得到”,決策鏈路被壓縮到極短。
在抖音,內容場與交易場高度融合,用戶通過短視頻、直播看到心動商品,無需跳轉,情感或興趣可瞬間轉化為消費行動,然后只需坐等商品送到手中,消費體驗順滑舒適。
以麥當勞為例,麥當勞的“可樂杯”作為90后一代的共同回憶,象征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在社媒上一直保持著極高的熱度。
而這次,可樂杯成了麥麥甄選雙人限定大套餐的贈品,品牌也以此為亮點,結合白天、夜宵時段的不同需求,做出了場景化的內容呈現。
肯德基也借此路徑,減少了效率磨損。這個暑期,肯德基“至珍七蝦堡”回歸,品牌方在直播間中為該品配上了魔性的“蝦頭舞”,不僅有大蝦的群舞,兩名主播在直播時,旁邊也配上了大蝦跳舞的虛擬背景,視覺與情緒雙重拉動,十分洗腦。
過去,用戶刷到這樣的畫面,可能只是會心一笑,下次路過門店才產生消費;而在隨心團機制下,這股沖動完全可以在當下被轉化,幾分鐘內完成從“心動”到“行動”的全過程。
其二,是將消費絲滑嵌入當下,門檻被拉到更低。
“配送到家”,意味著用戶無需改變當下狀態。無論是埋頭工作的午間、好友相聚的客廳,還是周末的“宅家”懶人模式,消費都能以一種“無感”的方式嵌入,而不必成為需要額外付出精力去完成的“任務”。
蜜雪冰城就很好地利用了隨心團的這一優勢,上線了適配多人聚會場景的“N選1次卡商品”。
以往朋友聚會時,大家口味不一,要么有人妥協,要么分頭出門各買各的,打亂了聚會的氛圍;而現在想喝到劃算的奶茶,不需要再分頭出門,只需在直播間下單一張隨心團次卡,便可以分多次、按不同口味核銷并配送到家,交氛圍與暢聊節奏絲毫未被打斷。
絕味則精準切中了另一高頻場景——龍蝦季的夜宵。當用戶在深夜饞蟲被勾起,卻很可能因為懶得換衣服出門而作罷。
絕味利用了隨心團的到家屬性,將“小龍蝦+代金券”組合打造成了夏日宅家的宵夜自由套餐,并配上男團DJ打碟的直播內容,為用戶營造沉浸式的夜宵氛圍。
其三,是專屬貨品與優惠帶來的體驗加碼。
隨心團不僅僅是為商家增加了一種履約方式,還通過平臺與商家共同讓利,為用戶創造了比傳統渠道更具吸引力的價值感知。
比如茶百道,不僅推出隨心團渠道的獨家次卡產品,還有熱銷品配送減免活動,用戶下單時的心理決策門檻顯著降低,獲得了3日配送環比提升170%的成績;
益禾堂則在全場免配的基礎上,推出了僅供隨心團專享的“大桶版”獨家產品,營造稀缺感,為用戶提供了額外的驚喜感,讓消費的價值遠超產品本身。
歸根結底,“隨心團”的價值,遠不止多了一個配送選項。
它給了優質品牌商家一個低風險的增量場,一套內容、兩端承接,把履約從單軌擴成雙軌,為生意加上杠桿;也給了用戶一次自由的選擇權,將消費從一種需要周密計劃的“任務”,變成一種隨心所欲的體驗,為用戶帶來了最深層的心理滿足。
對行業而言,它更像一個信號,標志著餐飲行業競爭的核心,正從價格和流量,轉向對用戶每一個具體的“時刻”的理解與滿足能力。行業的未來,將屬于那些能提供“彈性”服務,真正融入用戶生活的品牌與平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