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LDI到胖東來,看企業家“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量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慧樸
編輯/薇薇
在商業世界的喧囂中,“本自具足”常被誤讀為玄虛的哲學概念,實則是企業家突破增長瓶頸、驅動組織持續生長的核心力量。它并非封閉的自我滿足,而是“自性圓滿”與“天地連接”的共振:既讓企業家擺脫對外在標簽的依賴,獲得內在安定;又推動其跳出“小我”格局,心懷天下、承載更大責任。當企業家真正抵達這一境界,企業的愿景、使命與價值觀便會脫離形式化桎梏,成為驅動組織生長的原生力量,在實踐中自然落地生根。
一、本自具足:從“內在匱乏”到“天地共生”的力量覺醒
對“本自具足”的狹隘理解,往往將其等同于“自我滿足”,但真正的內涵包含兩層遞進的核心:自性圓滿的內在根基與天地連接的格局延伸。這兩層內涵共同構成了企業家的力量源泉,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企業能穿越周期,有些卻陷入困境。
(一)本自具足的核心內涵:向內扎根,向外連接
1、自性圓滿:擺脫“證明焦慮”的內在根基。自性與空性(自我與無我)是“本自具足”的起點,它讓企業家明白:自身價值不依賴財富、地位、企業規模等外在標簽。當企業家跳出“證明自己”的焦慮,便不會將企業視為“自我炫耀的工具”,而是“自我成長和成就他人的平臺”,進而獲得內在安定:這種安定不是消極懈怠,而是不被外界波動裹挾的清醒,是決策時“不被短期利益綁架”的浩然正氣。
2、天地連接:承載“利他責任”的格局延伸。“心即宇宙、心懷天下”是“本自具足”的升華。當企業家的心能裝下員工、客戶、社會,便會與“天之道利而不害”的規律同頻。利他是一個“本自具足”生命存在的唯一價值,而天道規律也會對“擔當者”有自然回饋:你成就的人越多,愿意與你同行的人就越多;你創造的價值越大,企業獲得的支撐力就越強,擁有的社會資源就越多。
(二)反例:“內在匱乏”是企業困境的根源
現實中許多企業陷入停滯,根源恰恰在于企業家的“內在匱乏”,將自我價值與企業規模、財富數字深度捆綁,內心被“證明成功”的欲望填滿,最終導致企業陷入惡性循環:
1、權力掌控的陷阱:因內在匱乏和恐懼,也就不愿相信團隊能力,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形成“老板做經理的事、經理做員工的事、員工關心天下事”的錯位,組織效率低下;
2、利益獨占的短視:害怕失去對利益的掌控,不愿與員工共享成果,導致團隊離心離德、人才流失,企業始終停留在“小作坊”的狀態;
3、價值迷失的浮躁:被短期利益裹挾,看不到客戶與社會的長遠價值,產品與服務流于表面,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失去根基。這種“向外求”的匱乏狀態,讓企業淪為創業者證明自我的工具,而非自我成長和成就他人的平臺,自然難以獲得企業持續生長的力量。
(三)正例:“本自具足”的企業家如何驅動企業生長
真正本自具足的企業家,早已跳出“自我證明的焦慮”,力量源泉從“依賴權力、資源”轉向“依托利他的愿力”:
1、阿迪超市(ALDI):不追“巨頭標簽”,卻成為全球行業標桿的創始人倆兄弟始終相信:商業的本質是“讓消費者用更少的錢過上好日子”。他們不執著于“零售巨頭”的虛名,砍掉品牌溢價、簡化門店運營、嚴控成本,只為踐行“公平價格、優質產品”的承諾。這種“自性圓滿”的樸素信念,讓阿迪從德國埃森的小雜貨店,成長為遍布全球的折扣零售帝國。
2、許昌胖東來:不追“規模增長”,卻是“精神圖騰”的于東來坦言“賺錢只是順便的事”,一心只想著“讓員工開心、讓顧客滿意”。他不為“行業排名”焦慮,反而為員工提供遠超行業標準的薪資與休假,為顧客打造“無條件退貨”的極致服務。這種不被外在目標綁架的“本自具足”,讓胖東來不僅凝聚了愿意扎根的員工,更成為全國消費者認同的“幸福商業范本”。正如《道德經》所言“厚德載物”,當企業家的發心是“滋養他人、成就團隊”,自然能吸引更多同頻的人同行,這正是“本自具足”賦予企業的底層能量。
二、愿景:以“利他格局”凝聚同行者的磁場
愿景的核心,是企業將建立一個怎樣的“利他平臺”,它回答了“我們能共同成就什么”,而非“我能獲得什么”,是企業家“本自具足”、格局與內在力量的直接展現。企業做不大的根源,往往是“聚不到人”,而聚不到人的本質,是企業家的格局不夠開闊、志不夠高遠。
(一)阿迪超市:“成就用戶”的愿景,構建全球共振
阿迪的愿景樸素卻堅定:“幫助消費者以較少的花費過上優質的生活,讓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日常所需的雜貨并享受舒適的生活”。這一愿景沒有“行業壟斷”“規模擴張”的宏大目標,卻精準觸達了消費者“用合理價格獲得品質生活”的核心需求。
正是這種不追求“自我擴張”、專注“成就用戶”的利他格局,讓阿迪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認同“簡單、可靠”理念的供應商、員工與顧客:供應商愿意以低價提供優質商品,因為認同“公平合作”;員工愿意深耕崗位,因為認同“服務用戶”的價值;顧客愿意長期信賴,因為感受到“被尊重”。最終,阿迪從德國小城的雜貨店,成長為服務全球的零售帝國。
(二)胖東來:“成就生命”的愿景,超越商業邊界
胖東來的愿景與格局:“培養健全的人格,成就陽光個性的生命”。這一愿景徹底跳出了傳統零售“提高銷售、賺好錢”的狹隘框架,將企業定位為“滋養人、成就人”的平臺:
1、對員工:不僅提供高薪,更幫助他們獲得精神成長(如組織培訓、支持興趣發展),讓員工成為“物質富足、精神陽光和人格健全”的人;
2、對顧客:通過極致服務傳遞對生活的熱愛(如免費包裝、雨天送傘),讓購物成為“感受幸福”的過程;
3、對社會:用“自由與愛”的文化喚醒更多人的幸福感知(如公開分享管理經驗、參與公益和支持同業整改升級)。
這種源自于東來“心即宇宙”的格局,讓胖東來不僅凝聚了愿意扎根的員工,更吸引了全國消費者的認同與向往,甚至成為許多企業學習的“精神范本”。
(三)愿景的本質:“反者道之動”的商業實踐
當企業家真正“本自具足”,便不會困于“自我成就”的狹隘目標,而是自然生發出“成就他人”的愿力,這種愿力構建的愿景,如同磁場般吸引同頻者。這正是《道德經》“反者道之動”的通透實踐:于東來做企業,不追規模、不搞內卷,反而守住“讓員工開心、顧客滿意”的初心,看似“反商業常規”,卻成就了最動人的“本自具足”狀態;阿爾布雷希特兄弟不跟同行爭花哨營銷,只專注“讓消費者少花錢過好生活”,看似“保守”,卻構建了最穩固的用戶信任。
外在的喧囂終會消散,唯有回歸“成就他人”的內在本真,才能觸摸到“道”的力量,這份力量,正是愿景能凝聚人心的終極底氣。
三、使命:以“價值輸出”錨定戰略方向的燈塔
使命是企業對外的核心價值輸出,也是一個“本自具足”創業者的生命課題,回答了“為客戶、為社會創造什么價值”的根本問題,更是企業戰略的底層指引。許多企業難以創造真正的客戶價值,癥結在于“使命模糊”。而使命模糊的本質,是企業家“本自具足”的程度不夠,未能連接到內心深處的價值追求,只能將使命淪為“營銷口號”。
(一)阿迪超市:“公平價值”的使命,指引戰略落地
阿迪的使命清晰而堅定:“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并在所有消費者之間保持平等,為每一位消費者提供公平的價格,與消費者保持尊重和健康的關系”。這一使命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貫穿戰略的行動指南:
1、采購端:砍掉中間環節,直接與生產商合作,減少品牌溢價,確保“高質量、低價格”;
2、運營端:簡化門店裝修、減少商品SKU(只保留高需求品類),降低運營成本,避免成本轉嫁消費者;
3、服務端:不搞“會員特權”,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哪怕是購買幾元錢商品的顧客,也能獲得同等尊重。這種“以消費者價值為核心”的使命,讓阿迪的每一步戰略都圍繞“公平價格、優質產品”展開,最終形成了難以復制的折扣零售模式,消費者獲得了真實價值,企業也獲得了持續增長的動力。
(二)胖東來:“傳遞愛與尊重”的使命,賦予戰略溫度
胖東來的使命充滿人文關懷:“傳播先進的文化理念”。這一使命源于于東來對“商業本質是傳遞愛與尊重”的信念,他相信企業不僅是賣商品的場所,更是滋養精神世界的載體。因此,胖東來的戰略從不圍繞“業績增長”設計,而是聚焦“如何讓員工更幸福、讓顧客更滿意”:
1、對員工:提供“每周二閉店休息”“管理層不得訓斥員工”“不開心假”等福利,讓員工有尊嚴地工作;
2、對顧客:打造“安全溫馨”的購物環境(如兒童游樂區、免費飲水),踐行“不滿意就退貨”的承諾(哪怕是半個月前買的水果);
3、對社會:公開分享管理經驗,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參與公益事業,用行動傳遞“自由與愛”。
這種源于“成就人”的使命,讓胖東來的每一項服務創新、每一次文化傳遞都充滿生命力,成為顧客心中“幸福消費”的代名詞,顧客愿意為“被尊重”買單,員工愿意為“被認可”奮斗,企業自然獲得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三)使命的陷阱:“內在匱乏”導致的價值迷失
反觀許多企業,使命之所以形式化,根源在于企業家的“內在匱乏”:當內心被“賺錢”和“自我證明”的焦慮填滿,使命便會淪為“年賺百億”“行業第一”的數字游戲。這類使命無法激發團隊與客戶的共鳴,員工看到的是“老板的野心”,而非“共同的價值”;客戶感受到的是“被收割的意圖”,而非“被服務的誠意”。最終,企業只能依靠營銷噱頭吸引客戶,依靠高壓管理驅動員工,難以獲得長期信任與發展。
四、價值觀:以“內心圓滿”筑牢團隊根基的基石
價值觀是企業團隊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回答了“我們要成為怎樣的團隊”。現實中,許多企業的價值觀淪為“貼在墻上的標語”,核心原因在于:企業家未能從“本自具足”的初心生發出真正的價值主張,只能將價值觀設計為“管理工具”,而非“內心信念的自然流露”。
(一)阿迪超市:“簡單、責任、可靠”的價值觀,落地于每一處細節
阿迪的價值觀“簡單、責任、可靠”,是阿爾布雷希特兄弟“自性圓滿”的外在投射,他們相信商業的本質無需復雜,只需回歸“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初心:
1、簡單:門店裝修樸素、商品包裝簡潔、決策流程精簡,不搞花哨營銷,只專注“把基礎事做好”;
2、責任:對商品品質嚴格把控(如有問題無條件退換),對員工給予高于行業的薪資(保障生活尊嚴),對供應商堅持“公平結算”;
3、可靠:價格長期穩定(不搞“先漲后降”的套路),商品品類穩定(只保留高口碑產品),讓消費者“不用比價、不用擔心質量”。
這種不追求形式、專注本質的價值觀,不是靠制度強制推行,而是融入員工的日常行為:員工明白“簡單”是為了降低成本、讓利消費者,“責任”是為了贏得信任,“可靠”是為了長期生存。最終,團隊形成了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成為阿迪全球擴張的核心支撐。
(二)胖東來:“自由與愛”的價值觀,成為生命的共振
胖東來的價值觀“自由與愛”,是于東來“本自具足”的極致體現。它不是口號,而是滲透在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中,源于于東來“相信人性本善、付出便有回饋”的內心信念:
1、對員工的“自由與愛”:給予“每周二閉店休息”“不開心可隨時請假”的自由,用遠超當地平均水平的薪資(如超市員工月薪6000+,高于當地公務員)讓員工獲得物質安全感;甚至幫員工規劃人生(如支持買房、子女教育),讓員工感受到“被當作家人”的愛;
2、對顧客的“自由與愛”:踐行“無條件退貨”(哪怕無小票、已使用)、“假一賠十”的承諾,給予顧客“完全信任”的自由;雨天主動送傘、購物免費包裝,用細節傳遞“被尊重”的愛;
3、對團隊的“自由與愛”:不搞“績效考核內卷”,管理層不得訓斥員工,鼓勵員工提出建議(被采納即有獎勵),讓團隊在“無壓力、有溫度”的環境中協作。
這些行為并非刻意設計的“管理技巧”,而是于東來“內心圓滿”的自然流露,他相信“愛與尊重是人性的本然”,無需刻意算計。正因如此,胖東來的員工自愿扎根崗位(離職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把顧客當朋友真心服務;顧客則用持續的信任與復購回饋企業,形成“員工幸福、顧客滿意、企業贏利”的正向循環。
(三)價值觀的本質:企業家“內心信念”的外在投射
真正的價值觀,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它是企業家“本自具足”的外在投射:
1、若企業家內心充滿“接納與尊重”,團隊便會生發出協作的溫度;
2、若企業家堅信“利他與擔當”,成員便會自然踐行責任與付出;
3、若企業家執著于“利益與控制”,價值觀便會淪為“貼墻標語”,難以落地。
當價值觀源于內心的真實信念,團隊才會真正認同并踐行,進而形成“上下同欲”的戰斗力,這正是企業實現使命、抵達愿景的核心保障。
結語:本自具足驅動的“愿力、價值、行動”循環
企業家的“本自具足”,是一個“修內”與“外聯”的正向循環:先通過接納自己“本無缺”獲得內在安定,再帶著這份安定去愛、去連接、去承擔;而外界的回饋(員工的忠誠、客戶的信任、社會的認可)又會強化這份信念,讓“本自具足”的力量愈發深厚。
這種循環投射到企業層面,便形成了清晰的生長邏輯:
·愿景:源于“利他格局”,是“我們能共同成就什么”的愿力,如同磁場凝聚同頻者;
·使命:源于“價值追求”,是“為客戶、社會創造什么”的承諾,如同燈塔錨定戰略方向;
·價值觀:源于“內心圓滿”,是“我們要成為怎樣的團隊”的準則,如同基石筑牢組織根基。
阿爾布雷希特兄弟用“讓消費者少花錢過好生活”的愿力,成就了阿迪的全球版圖;于東來用“自由與愛”的信念,讓胖東來成為幸福商業的范本。這印證了一個真理:企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企業家“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量。
《道德經》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正是“本自具足”的內核:
“為天道”:是內在富足的自然流淌,于東來做企業,不是為了“爭行業第一”,而是源于“讓員工開心、讓顧客滿意”的本能付出;
“不爭”:是內在圓滿的堅定確信,阿爾布雷希特兄弟不跟同行爭花哨營銷,因為明白自身價值不依賴“巨頭標簽”,只需專注“創造用戶價值”。
說到底,“本自具足”不是玄奧的哲學,而是企業家的“底層操作系統”:當你不再向外求認可、求規模、求財富,而是向內求安定、求格局、求價值,企業的愿景、使命與價值觀便會自然生發,成為驅動組織穿越周期、持續生長的原生力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