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走了,快手電商急了,急補物流能成功嗎?
出品/遞運指南
現在的中國,“內卷”早成了繞不開的事兒,不光各行各業卷得厲害,連城市之間都在暗暗較勁。
不過再卷的大環境里,也總有活得悠閑自在的人,比如成都街頭慢悠悠喝茶的,或是北京胡同里曬著太陽聊天的,硬是在熱鬧的卷勁兒里,活出了自己的小節奏。
與此同時,有一家公司似乎也秉持著這一股“悠閑”勁兒,慢悠悠地前進著,它就是快手。
2025年7月,淘寶、京東、美團外賣大戰打得火熱,快手卻姍姍來遲。據鳳凰網科技消息,8月8日,快手APP已在首頁“團購板塊”下新增獨立外賣入口。
再比如電商賽道,抖音、淘寶、京東早已動作不斷、競爭焦灼,而快手依然延續其“慢熱”的風格,直到8月11日,大家留意到,快手APP內又悄悄地上線了“快手官方自營旗艦店”。
有網友調侃快手,“慢腳,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最近,悄無聲息的快手又有新動作了。
據微信公眾號讀佳消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快手電商新推出“明日達”“隔日達”服務,并于8月27日對首批參與測試的商家的商品上線明日達、隔日達服務,試運行時間截至9月30日,后續視情況延長。
與其他平臺相比,快手一直保持著那份獨有的“慢節奏”,但近期的連續布局也顯示出其不甘缺席重要賽道的決心,快手好像有點著急了!
一、快手布局物流:形勢所迫
那么,“慢悠悠”的快手,為何此時入局物流賽道了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快手所處的戰局。
傳統的電商平臺自不必說,早將物流體驗視為競爭關鍵,一直在持續深耕、不斷迭代優化。
京東,2007年便開始自建物流,到目前為止,已成為中國領先的技術驅動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及物流服務商。其服務范圍不僅覆蓋京東平臺內商家,更主動向外擴大業務版圖。
在服務能力建設上,新升級的211倉配時效覆蓋城市數量增加60%,次日達時效覆蓋城市數量增加35%,211時效+次日達時效訂單覆蓋率可達90%以上。
對于用戶而言,京東,早已不只是一個電商購物平臺,更是高品質物流服務的代名詞。
淘天同樣如此。
2013年5月,阿里集團占股43%的菜鳥網絡成立,標志著阿里入局物流。
彼時,馬云曾設想全中國2000個城市的任何地方,只要上網購物,24小時貨一定到消費者家。
為實現這一目標,阿里動作不斷,先是搭建為物流公司賦能的數據應用平臺,隨后自建物流,甚至推進火箭配送,并完成首次海上回收并準確濺落至預定海域。
不過,淘天自建物流波折不斷,但為了守住用戶并提升用戶的物流服務體驗,它轉而加強與外部物流公司的合作力度:2025年6月,順豐與淘天正式達成官方合作,推出“極速上門”物流服務。
與快手同處于短視頻電商賽道的抖音,也開展了不少動作,與其他平臺在電商物流體驗上激烈競爭。
8月14日,有消息稱抖音正在測試“我的快遞”服務,這個功能主要為了方便用戶查詢自己的散件快遞信息。
在此之前,抖音在物流上陸續推進多項布局。
2022年1月,抖音測試快遞服務“音尊達”,針對性解決派送不電話聯系、不送貨上門、服務態度差等問題;同年7月,測試“極速達”服務,實現同城當日達、周邊城市次日達;9月,推出“音需達”,接入順豐、京東物流兩大快遞公司。
2024年6月,新增“自選快遞”功能;2025年618期間,與申通快遞深化戰略合作,構建抖音即時零售領域“次日達”時效體系。
抖音的物流布局堪稱是“激進式進化”。
相比之下,快手明顯不在同一節奏上,動作遲緩。
當下,電商行業已步入存量競爭時代,體驗為王,不再依賴粗放式用戶增長,而是聚焦于存量用戶深度運營。在此背景下,服務體驗成為平臺競爭的核心戰場,物流服務是這場比拼中的關鍵支撐,是影響用戶復購與忠誠度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構筑平臺電商生態閉環的一塊重要拼圖。
對于快手物流,脈脈上一位網友如此吐槽道,“快手電商終于搞時效配送了,之前在上面買東西,動不動等三四天,早被淘寶京東慣壞的人根本沒耐心啊。”
2025年8月17日,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這樣一則投訴,7月21日在快手購買的連衣裙,大概一星期才發貨,發貨超級慢。
其實,網友的吐槽恰恰戳中了快手電商的“軟肋”,物流體系是硬傷。不過,在此之前,快手并非完全未涉足物流。
2022年初,快手電商試水“按需派送”,通過商家端匹配,在末端配送環節為特定消費者提供按照客戶訴求派送的尊享服務。
2024年9月,快手電商曾上線過“小時達”服務,覆蓋300多座城市,為用戶提供最快1小時送達的極速體驗。但是,該服務主要支持購買Apple系列產品,后續沒有擴展,如今也難以找到相關的服務入口。
如今,快手開始測試“明日達”“隔日達”服務,似乎又支棱起來了。
二、內部困境:結構失衡+物流投訴頻發
外部競爭壓力固然是重要推手,但快手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從內部形成了迫切需求,促使其必須做出改變。
2025年8月21日,快手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快手營收350.46億元,同比增長13.1%。
從營收結構上來看,快手核心收入分為三類——線上營銷服務、直播、其他服務(電商和可靈AI業務),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快手營收的主要來源,分別占比56.4%、28.7%、14.9%。
不難看出,快手在營收上結構失衡,線上營銷服務成為絕對營收支柱,這種“單腿撐局”的結構存在明顯的風險,一旦經濟波動,客戶營銷預算減少,快手營收會直接承壓。
進一步拆解細分業務,這種結構失衡的問題同樣凸顯,以直播業務為例。
提到快手主播,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辛巴,據證券時報報道,辛巴單場直播GMV曾達21億元,占快手直播電商大盤約30%至40%。2025年8月18日,辛巴宣布離開直播行業,再也不參與任何直播工作,對本就結構失衡的快手直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國商業聯合會直播電商委副會長曹磊認為,若辛巴正式退出,快手將面臨短期流量和GMV的雙重沖擊。
另一方面,物流短板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沖擊。
2025年7月19日,一網友在黑貓平臺投訴,7月12日在快手直播間下單一輛二手小牛n1s,商家承諾2至3天送達,但截至投訴時,貨物仍未送達,在投訴處理過程中,快手和商家態度惡劣。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可以發現,快手電商存在偏袒商家、虛假發貨、發貨遲緩、拒絕退貨退款等問題,消費者維權屢屢碰壁。
此次針對物流服務的測試,主要解決此前頻發的物流時效問題。
三、時效承諾易,落地履約難
對于明日達、次日達服務,快手平臺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要求,系統默認初始化截單時間為當日00:00-17:00和當日17:01-24:00,分別為明日達和隔日達截單時間。
試運行期間,平臺將為商家監測相關商品的時效表達和達成情況,并對時效承諾未達成進行兜底賠付,幫助商家開通“明日達”。
那么,消費者如何判定購買的商品是否是明日達或隔日達呢?
商家店鋪維度開通后,系統會主動篩選不符合標準的商品類型,比如預售類、48小時發貨類、跨境類等;同時,系統會預判用戶的收件地和商家的發貨地之間的物流路線,判斷其能否滿足時效要求。最后經判定符合標準的商品,將被系統打上“時效承諾”標簽。
其實,抖音、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均已推出類似的服務。
從行業維度看,快手此次跟進此類服務,是應對激烈競爭的必然結果,能快速補齊時效服務短板,防止對時效敏感的客戶進一步流向其他平臺。
從自身發展維度看,是優化服務體驗、提高競爭力的必要舉措,通過“時效承諾”標簽提升商品轉化率,助力業績增長,推動快手電商業務真正提質增量,緩解營收結構風險。
不過,問題在于,這一服務承諾能否真正落地。
從抖音、淘寶之前的落地經驗來看,想要完全做到并不容易。
和當前抖音一樣,快手選擇的是和第三方快遞公司合作的輕資產模式,這種模式雖能降低初期投入成本,但短板也同樣突出,平臺對物流鏈路掌控力弱,這種掌控力的缺失,直接導致服務標準難以統一,同一服務,用戶體驗波動較大。
正如網友所吐槽的那樣:在抖音上購買的商品,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在預測時間內到達,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送貨上門。畢竟能否做到,還需要依賴第三方快遞公司的運營能力。
因此,對于快手而言,真正的挑戰從不是貼出“時效承諾”標簽,而是讓承諾落地為穩定體驗,這背后需要與快遞公司建立超越簡單合作的深度協同,打通從倉儲到配送的數據鏈條,并通過對物流流程的精細化運營與管理,構建起一套可控、可視、可信的履約服務體系。
無論如何,快手此番測試,是一次積極嘗試。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