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態“應對方式有錯”“要忙正事”,賈國龍、羅永浩停戰
出品/紅餐網
作者/洪君
一場圍繞餐飲品牌西貝與網紅羅永浩的輿論風波,在雙方相繼釋放相關信號后有暫時停火的跡象。
從賈國龍在行業群中發信息“應對方式有錯,改”的反思,到羅永浩“要忙正事了”的表態,這場由消費體驗爭議引發的拉鋸戰,最終將焦點引向餐飲行業“預制菜透明化”的深層命題,也為企業危機管理與公眾輿論互動留下了思考樣本。
01
從“對壘”到“停戰”:情緒退潮后的理性留白
9月13日晚上,羅永浩在社交平臺稱“西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并將關注點轉向“預制菜相關國家法規盡快出臺”;與此同時,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在行業群里坦言“應對方式有錯,改”,還提出“做飯的圍著吃飯的轉”“做透明的西貝”。
這場持續多日的輿論交鋒,始于羅永浩對西貝菜品的負面評價,隨后演變為企業創始人與網紅的直接對壘。雙方言辭一度帶有情緒性,甚至引發“網絡黑嘴”“輿論戰”等爭議表述。
而如今的“停戰”,并非簡單的“各讓一步”,更像是輿論場在情緒宣泄后,自然轉向對“事”本身的關注——預制菜該不該用?企業要不要透明?行業需不需要規范?
這種轉向,因為事件核心早已超出“個人恩怨”范疇:當預加工成為餐飲行業普遍采用的供應鏈模式,“消費者知情權”與“企業經營效率”的平衡,本就是需要全行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02
“應對有錯”與“忙正事”:餐飲業在反思中積蓄力量
賈國龍的“應對方式有錯,改”,是成熟餐企在危機中的關鍵自省。
西貝作為深耕行業36年的連鎖品牌,在供應鏈打磨、品牌文化塑造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經驗。但此次危機暴露了其應對“輿情”的短板——創始人以個人身份直接回應網紅爭議,雖有“真性情”的企業家色彩,卻容易讓品牌爭議偏離“消費體驗改善”的核心,反而消解了企業本可通過“透明化行動”傳遞的正向價值。
這一反思,實則印證了餐飲業危機管理的核心邏輯:越是頭部品牌,越需要“制度性響應”而非“個人化表達”。
當消費爭議出現時,專業的公關機制、標準化的信息披露流程,才能讓品牌在輿論中站穩腳跟,同時將注意力拉回“如何優化產品與服務”的本質上。
另一邊,羅永浩“要忙正事了”的表態,也暗含著公眾人物對“輿論價值”的再思考。作為擁有千萬級關注的意見領袖,他對消費體驗的發聲本可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動力,但過度聚焦單一品牌的爭議,容易讓自身陷入“為批判而批判”的窠臼。
03
風波落幕,期待餐飲業向陽生長
西貝與羅永浩的“停戰”,不是爭議的終點,而是餐飲業自我革新的新起點。
針對這次風波,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表示,當餐企從“危機應對”轉向“長期價值建設”,當公眾聲音從“批判單一品牌”轉向“推動行業共識”,這場風波便成了餐飲業的一次“成長契機”——在追求發展的同時,重新錨定“消費者信任”與“行業正向價值觀”的根基。
我們期待賈國龍能借此次契機,讓西貝成為“透明化餐企”的標桿,讓消費者更深入了解品牌的用心與堅守。更希望這場風波能讓“正氣向善的商業價值觀”成為共識:餐飲業的進步,需要企業、公眾人物與消費者的共同助力,唯有彼此理解、良性互動,才能讓行業在爭議中向陽生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