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商場購物卡熱銷 買卡登記新規流于形式
來源:
聯商網
2013-02-07 21:06
新規執行難到位
辦法規定,單張記名卡限額不得超過5000元,單張不記名卡限額不得超過1000元。個人或單位購買記名卡的,或一次性購買1萬元以上不記名卡的,發卡或售卡企業應予以實名登記。單位一次性購買單用途卡金額達5000元以上的,或個人一次性購卡金額達5萬元以上的,應通過銀行轉賬,不得使用現金。
在市區某購卡服務臺前,記者詢問市民范先生是否知道單次購買預付卡的限額。范先生表示,“之前買過,好像沒什么限制。如果現在規定不能一次性買多少,那就分幾次、分幾個人買。 ”
事實上,各商場、超市、餐飲企業、美容美發機構雖有買卡的登記手續,但基本流于形式,不需要購買人提供身份證等有效證件,信息登記不詳;個人購買預付卡沒有最高限額;在購買額度超出限額時,采取銀行轉賬的比較少,有的還是以個人名義刷卡或現金多次支付為主。“我這張卡今年3月到期,如果來不及用完,是不是作廢了? ”盧先生出示一張超市購物卡,工作人員告知:如果預付卡超過有效期還有余額,可辦理激活或換卡。預付卡管理辦法規定,記名卡不得設有效期;不記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對超過有效期尚有余額的不記名卡,企業應提供啟動、換卡等服務。
采訪中,商家擔心規范落實新規會影響生意;購卡人對實名制則有個人信息泄露的后顧之憂。
黃牛倒卡賺差價
“買卡春節回去送送人,讓親戚喜歡什么自己挑吧。”剛買了一疊購物卡的劉先生說。據了解,春節前是售卡高峰,預付卡主要是買來送人或供單位發放福利。
預付卡受青睞,是因為辦理和使用簡便,無記名發售,方便報賬,規避稅費。不可否認,預付卡為腐敗和偷稅漏稅提供了空間,并滋生黃牛倒卡現象。巨大的利益誘惑也是新規執行難以到位的原因之一。
記者觀察發現,當消費者在某大型商場收銀臺排隊等待結賬時,會有黃牛拿著不同數額的預付卡希望使用現金付款的顧客幫助套現。
記者暗訪了解到,黃牛的運作方式大致有兩類:一是以年為單位,在某家商場買取大量預付卡,目前市場上一般是買滿1萬元,返利1%,買滿5萬元,返利1.5%,20萬元以上,返利2%,隨后黃牛以1%的優惠轉賣賺取差價。二是黃牛在互聯網上發布信息收卡,網絡賣家一般會以3%的優惠額轉讓預付卡,黃牛們再以1%的優惠價轉手。
加強企業備案管理
“備案工作是預付卡管理的重中之重。”市商務局市場秩序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預付卡發卡單位攜款消失的事件不斷,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預付卡發卡前,提交保證金并在商貿部門備案,可幫助消費者在商家違約后追討損失。企業確定一個商業銀行賬戶作為資金存管賬戶,按預收資金的一定比例存入存管資金。一旦出現出題,就可動用這部分存管資金來賠償消費者的損失。一般來說,規模發卡企業的存管資金比例設定為20%,該比例既不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又能防止其濫用預收資金。
上月,市商務局召集市區100多家商業企業培訓,要求發卡企業在春節前完成備案,否則將被視為違規發卡。逾期未辦理備案的,最高將面臨3萬元罰款。目前,基本上市區大型超市等企業已完成備案。商務部門表示,節后會展開拉網式檢查,提醒未辦商家應盡快備案。今后,消費者在購買預付卡時,應首先查看店內是否公示了企業備案號、辦卡章程等,從而維護自身權益。
(南通網 朱蓓寧 袁聞笳 錢冬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