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慕湛:家樂福為什么能首創特色進場費
同為“中國制造”的許多百貨日用品,國內價格遠高于海外,其根本原因是物流成本高,超市的進場費就是抬高國內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超市當然有開銷有成本支出,有自己正常的利潤進賬,但它不該將所有成本都轉嫁到供應商身上,連節慶費、新店開張費、條碼費和海報費等超市正常的成本,都要供應商承擔。更有甚者,有些賣場已經退化為“二房東”,不再將經營當主業。就像前些日子國美前董事局主席陳曉私下透露的,一些電器賣場除了收取名目繁多的進場費外,還有數目不菲的灰色收入。
高額進場費實際上反映了零售業和制造業的尖銳矛盾。進場費不僅是國內商品價格無法降下來的重要原因,也是制造業的悲哀。
歐美發達國家的超市很少有進場費。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來源于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占利潤的比例很低。大超市通過大規模采購,引入價格更低廉的商品,依靠先進的采購技術和強大的全球采購體系來賺取差價。同時,依靠商品、資金周轉率的提高獲得利潤。沃爾瑪依此賺取利潤,成為世界第一大超市,家樂福也同樣依此在歐美立足。
可是,家樂福在中國卻首創了“進場費”。這一賺錢方式遠比自己老實經營來得省心,利潤也更加豐厚。誰不想既輕松又多賺錢呢?于是,當家樂福在中國首創了進場費之后,內地的大超市(不管中資外資)都紛紛跟進,統統收取進場費。
照理,制造業和零售業都是中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高額的進場費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博弈中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可是,為什么進場費卻成了“慣例”呢?
國內的大超市極易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外資的家樂福、沃爾瑪,幾乎受到各大城市的普遍歡迎,而中資的華聯聯華超市(百聯超市)的前身,就是上海市政府下屬的商業企業。大超市本就很容易形成壟斷,現在有了政府支持,便獲得了更穩固的強勢地位。
此外,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當家樂福等國際大超市進入中國時,中國還沒有反壟斷法,也沒有相關的限制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法律法規。相反,還給了它們許多引進外資的優待,致使家樂福成功帶進了“進場費”這一商業模式,并使其在華贏得了遠高于海外的利潤。如今,中國雖然有了反壟斷法,卻仍沒有相關實施細則。
為了創造良好的物流環境,降低商品價格,擴大內需,應盡快出臺限制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法律法規,取消進場費。長遠來看,要減少政府的傾向性支持,創造充分競爭的零售市場,從而徹底根除“進場費”。
(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