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流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MBA人才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
大學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么培養人才?這是三個基本問題。面向企業的MBA怎么設定專業方向?當下都認為應該寬泛一些,但結果是專業性大打折扣,MBA變成了“漿糊碩士”。
我認為:
(1)大學應該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培養人才,而不能單純“以就業為導向”。就業是現實問題,但當下把“簽約率”“就業率”作為考核大學的重要指標,這種政策需要重新評估其有效性。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推行的“三聯單”的合法性(是否具有人事合同的同等法律效力)與有效性需要謹慎評估。
(2)大學應該培養能適應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本科培養通識人才,包括:有寬泛的人文基礎、有良好的合規意識、有獨立的認知能力、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向往的人生目標。從前是“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是“得語文者得天下”。未來應該是“適應者得天下”,而要適應社會,這應該具備上述六個方面的基本素養。碩士研究生應該培養專業人才,就面向企業的MBA而言,當下的培養方向太粗太大,學了一點道理與理論套路,結果是應用性與專業性大打折扣,MBA變成了“漿糊碩士”。既然MBA面向企業,就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發展。
第一,從理論層面去提升實踐認知與經驗。第二,從實踐層面去提升科學化、效率化營運管理。這樣就有必要把培養方向細分化。當下之所以不細分,可能有多方面的考慮,但如果太細,會降低規模化辦學優勢,誒招生與授課都會增加難度,教學成本也會大幅度提高。博士研究生應該培養研究人才。其研究成果應該引領社會發展,研究不能從數據到數據,從理論到理論,從模型到模型,更不能從垃圾數據到垃圾數據,應該為社會提供理論、技術與管理的創新成果。
(3)面向商貿流通行業的MBA培養方向應該寬窄結合。商貿流通行業當下與未來面臨商貿問題?未來的路怎么走?
我以為有三個痛點問題:一是商品管理能力還需要依靠數智化技術進一步提升;二是觸達消費者的能力還需要依靠數智化技術進一步提升;三是現場管理能力還需要依靠數智化技術進一步提升。
根據這三個痛點問題,面向商貿流通行業的MBA可以設立兩個培養方向,即數智化商品開發與管理(含品類管理、選品與采購、供應鏈合作與管理、物流配送與到家服務、自有品牌開發與管理、商品促銷與定價,等等)、全渠道營運管理(含線上渠道拓展、在線營銷、在線營運管理、線下渠道的現場管理、顧客服務、會員開拓與管理,等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