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泉州首家永輝“胖改”店,煙火氣里的新生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上上千
編輯/娜娜
上個月,永輝超市泉州百捷中央公園店完成改造后重新營業。開業當日,泉州這條商業街的人流密度,足以讓不明就里的人誤以為是一場大型公眾活動。半小時的排隊時長,成為這家“胖改”超市留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與常見的開業盛況不同,涌入其中的多為年輕群體,購物車在通道間的碰撞聲,暗示著一種新消費邏輯正在形成。
時隔數日,筆者再訪永輝,擁擠感稍緩,改造后的業態輪廓漸顯:300元即可填滿購物車的消費體驗,與倉儲式會員店形成了鮮明的市場區隔。這種差異背后,是永輝對“胖東來模式”的本土化詮釋。
一、從貨架集合到社區客廳 商品服務全升級
7月11日的開業現場,熟食區的烤豬脆皮在燈光下泛著油光,表皮的焦脆紋路與小龍蝦堆成的“麻辣火山”,構成了最直接的消費誘因。這種視覺與嗅覺的雙重刺激,迅速轉化為購買力——不到半小時,陳列柜便幾近清空。
熱度的根源,藏在兩組數據里:55%的老舊商品被淘汰,20%的進口商品與大量“胖東來同款”填補了空位,烘焙與熟食占比提升至20%。海鮮區的陳列堪稱典型:進口帝王蟹與波龍的“冷鏈陣容”旁,本港赤棕魚、海捕小紅斑等閩南水產與之呼應,紫甘藍、紫薯組成的“花青素矩陣”穿插其間,恰似一場微型的“海絲物產博覽會”。
服務細節的迭代更值得關注。肉類區師傅的切絲切片服務,刀工精度堪比專業后廚;海鮮區“只賣海鮮不賣水”的承諾,通過預先戳孔的塑料袋落地;卷袋區的智能濕手器,終結了顧客用下巴輔助扯袋的尷尬。而生鮮區執行的“468鮮度原則”——果切超4小時八折、6小時六折、8小時下架,則構建了一套比家庭儲存更嚴苛的品控標準。
烘焙區的現制香氣,成為改造后最顯著的流量入口。明廚亮灶間,提拉米蘇與“核桃滿滿”面包的制作過程全程可見,19.9元的售價較同類倉儲店低約30%。這種“以香引流”的設計,本質是用煙火氣激活沖動消費——數據顯示,改造后烘焙熟食的銷售占比從5%躍升至20%,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更顯著的一個改變,在于對“適老化”與“年輕化”需求的雙重滿足。貨架高度從1.8米降至1.6米,消解了購物時的壓迫感;生鮮加工服務的細化——魚可去鱗、肉可切片、雞爪可對半切開、牛排可代煎,則精準擊中了烹飪能力“退化”的年輕群體痛點。
這些調整的成本不高,卻切中了社區生活的核心需求。在新增的血壓測量儀前,測完血壓的阿婆順手購入降壓食材;母嬰室使用后的母親,轉身帶走了兩盒燕麥片。正如永輝閩南大區負責人所言:“目標是成為更懂泉州的社區生活中心。”
員工狀態的變化同樣令人刮目相看,與傳統超市的“標準化微笑”不同,這里的服務帶著一種松弛感:結賬時員工主動提供紙箱打包,海鮮區師傅邊處理帝王蟹邊講解烹飪技巧。這種狀態的背后,是20%的薪資漲幅、8小時工作制與10天帶薪年假的制度支撐。門店員工從62人增至135人,既緩解了勞動強度,也創造了更多本地就業崗位——這正是胖東來“員工幸福優先”理念的實踐,畢竟,發自內心的服務熱情,無法通過話術培訓復制。
二、胖東來模式能復制嗎?永輝給出了新答案
改造后的永輝,破解了零售業的一個矛盾命題:消費者并非只有“高端會員店”與“廉價大賣場”兩種選擇。其解法頗具閩南特色——以“三分模仿七分創新”的思路,將胖東來的服務理念與本土需求融合。比如在“極致商品力”的基礎上,加入閩南人偏愛的本港海鮮與煲湯食材。
這種在地化改造帶來了可持續的消費遷移。周邊居民散步時可購入“胖東來同款”精釀啤酒與定制鮮奶;白領將熟食區作為食堂,現烤披薩與姜母鴨成為午餐新選;老人則把設有血壓儀與休息區的角落,變成了社交據點。數據顯示,改造后日均客流穩定在之前的3倍,證明熱度并非曇花一現。
供應鏈的升級更具突破性。永輝將胖東來的“裸價直采”模式升級為“海陸雙軌體系”:保留中原農產品直供的同時,新增廈門、泉州等港口的跨境生鮮快線,確保帝王蟹與河南面點同樣新鮮平價。管理上,“468鮮度原則”與閩南“日清文化”結合,部分水產實行“潮汐定價”,隨新鮮度實時調整價格。這種靈活創新,使其在紹興、莆田的調改店同樣成功,驗證了模式的跨區域復制潛力。
當同行還在爭論“該學胖東來什么”時,永輝的實踐已給出答案:最好的學習是消化。如同閩南人燉湯,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加入當歸等本地佐料,最終熬出獨特滋味。從商品結構的精準匹配,到服務細節的文化適配,再到供應鏈的在地化改造,永輝正在構建一種新的零售哲學——在標準化與本土化間找到平衡,讓品質服務既能對標國際標準,又能扎根市井煙火。這或許正是中國零售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寫在最后
離開前,在顧客休息區接一杯免費直飲水時,恰逢一位阿婆用微波爐加熱剛買的八寶飯。這一刻清晰可見:這場“胖改”的成功,不在于引進多少進口商品,而在于重新賦予超市“市井氣”——它不再是冰冷的貨架集合,而成了能嘗到剛出爐面包、能請店員切肉絞餡、能歇腳喝水的“社區第三空間”。
山姆與Costco教會市場“批量采購的快樂”,而永輝的改造證明:中國家庭更需要“有溫度的便利”。當零售業追逐“新奇特”時,最大的創新或許是回歸本質——把最新鮮的食材、最人性化的服務,以最樸實的價格送到消費者手中。畢竟,能讓晉江阿姨告別菜市場、讓年輕人放下外賣APP的,從來不是概念包裝,而是咬下烤豬脆皮時那聲真實的“咔嚓”脆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