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調改進入深水區,我們提煉出五大核心戰術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云棲居士
編輯/薇薇
近日,福州倉山區遠洋德呈樂堤港的永輝超市“胖改店”停止營業,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該門店張貼公告稱這是“服務功能遷移”,將整合到周邊門店及線上超市。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全文未出現“關閉”“停業”等字眼,僅以“服務功能遷移”表述,這一細微的措辭差別背后,折射出當下超市行業調改的謹慎與復雜心態。
圖源:海峽網
近兩年來,以胖東來為標桿的超市調改成為行業主旋律,從全國龍頭商超到區域連鎖,紛紛掀起學習浪潮。然而時至今日,調改進入深水區,成效參差不齊——有人成效顯著,有人反響平平,也有人進退維谷。如何在這場調改浪潮中避免“死在黎明前”,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深水區的調改早已不是“換裝修、加服務”的表面功夫,而是涉及定位、成本、團隊、供應鏈的系統性工程。若想熬過“明天的慘”,等到“后天的美好”,必須摒棄“一步到位”的冒進思維,用“量力而行、精準施策”的戰術穩步推進。本文結合行業案例與實踐經驗,提煉出五大核心戰術,為商超企業在深水區破局提供路徑參考。
01
小型化是深水區的“減壓閥”
永輝遠洋德呈樂堤港店的“服務功能遷移”,本質上是一次“大店收縮、小店補位”的調整——將商圈大店的服務拆解到周邊公園道店、奧體店等中小型門店及線上倉庫承接需求。這一動作背后,藏著商超調改深水區的第一個關鍵戰術:放棄“大而全”的執念,以小型化降低運營成本,貼近消費場景。
近兩年來,不少商超在學胖東來的過程中,陷入了“大店=標桿”的誤區:盲目擴建或保留較大的門店面積、增加品類SKU寬度,試圖復刻胖東來“一站式滿足”的體驗。
但現實是,胖東來的大店模式建立在“區域高市占率+高客單價+低租金成本”的基礎上,而多數商超的商圈大店面臨三大壓力:一是租金成本高,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門店租金占營收比重可達15%-20%,遠超胖東來的租金占比;二是客流分散,電商分流與社區小店崛起,讓商圈大店的“虹吸效應”持續減弱;三是運營復雜,大店需要更多的人力、物流支撐,單店人力成本比小店高30%-50%,一旦客流下滑,成本壓力立刻凸顯。
反觀小型化門店,恰恰能規避這些痛點。以盒馬超盒算NB、奧樂齊為代表的社區門店,面積多在500-1000平方米,租金僅為同區域大店的1/3-1/2;運營上聚焦“生鮮+高頻快消”,SKU控制在1500-2000個,比大店少60%以上;場景上貼近社區或次級商圈,步行10分鐘可達,完美匹配消費者“日常采購、即時需求”的痛點。
因此,調改小型化戰術的落地要點是:
1、選址優先“社區+次級商圈”:避開核心商圈的高租金陷阱,選擇入住率超70%的成熟社區、學校周邊或次級商業街,保證穩定客流;
2、品類“少而精”:聚焦生鮮(占比40%-50%)、民生快消(糧油、日化占30%),砍掉低頻高價的家電、服飾等品類,減少庫存壓力;
3、功能“輕而便”:打通“線上到家+線下到店”核心功能,但不盲目增加餐飲、兒童游樂等重投入項目,避免成本失控。
調改小型化戰術的本質是通過“化整為零”降低單店風險——當大店扛不住時,小店的靈活性能快速承接需求,既保住了客群,又減少了損失。這種“小而美”的模式,正是深水區調改的“安全墊”。
02
摒棄“一步加薪”,分階段激勵
學胖東來的過程中,“高福利”是最容易被模仿的表象,也是最容易讓商超“翻車”的陷阱。胖東來的“月薪8000+五險一金+帶薪年假”,背后是其單店日均營收遠超同行的盈利支撐;而多數區域商超單店日均營收不足,若盲目跟風“一步到位”加薪,只會讓現金流快速枯竭——某中部區域商超去年學胖東來將員工薪資從4000元提至6000元,僅半年就因人力成本激增30%,導致3家門店閉店,員工最終也因失業陷入困境。
調改深水區的團隊管理,核心不是“比誰福利好”,而是“比誰能持續給福利”。分階段、與業績掛鉤的激勵機制,才是既能穩定團隊,又不讓企業承壓的“定海神針”。這種戰術的邏輯是:將“加薪”轉化為“員工與企業共成長的動力”,而非單純的成本支出——員工通過努力提升門店業績,企業再從增長的利潤中拿出部分回饋員工,形成“業績增長→薪資提升→團隊更穩定→業績再增長”的良性循環。
某浙江區域連鎖商超的實踐頗具參考意義。前年其啟動調改時,沒有盲目加薪,而是制定了“三年階梯式激勵計劃”:
·第一階段(1-6個月):基礎薪資不變(4200元),新增“門店營收達標獎”——若門店月營收同比增長5%,全員額外發放500元/人;
·第二階段(7-18個月):基礎薪資上調8%(至4536元),新增“顧客滿意度獎”——通過線上問卷收集顧客評價,滿意度超90%,額外發放300元/人;
·第三階段(19-36個月):基礎薪資上調12%(至4704元),引入“股權激勵”——對服務滿2年、業績突出的店長,給予門店利潤分紅權。
實施1年后,其員工流失率從25%降至8%,門店營收同比增長18%,既避免了“一步加薪”的成本壓力,又通過“分階段激勵”綁定了員工與企業的利益。這種戰術的核心在于:福利提升的速度,要與企業盈利增長的節奏匹配——胖東來的高福利是“結果”,而非“起點”,商超調改不能跳過“盈利積累”直接復制“福利終點”。
03
拒絕“盲目跟風”,做好精準定位
永輝“胖改店”的爭議點之一,在于其既想服務商圈的流動客群,又想做社區的“便民服務站”,最終導致定位模糊:商圈客群覺得“商品價格偏高”,社區客群覺得“距離太遠、不夠便捷”。這種“兩頭不靠”的困境,是多數商超調改失敗的核心原因:盲目跟風胖東來的“極致服務”,卻沒搞清楚“自己的客群是誰、需要什么”。
調改深水區的競爭,本質是“定位戰”——不是“比誰更像胖東來”,而是“比誰更像胖東來懂自己的客群”。精準定位的核心,是“三個匹配”:客群需求與商品匹配、消費場景與服務匹配、區域能力與成本匹配。不同的客群、場景,需要不同的調改策略,盲目復制只會“東施效顰”。
某四川區域商超的調改經驗值得借鑒。其核心客群是成都周邊區縣的中老年家庭,消費特點是“注重生鮮新鮮度、對價格敏感、依賴線下體驗”。因此,其調改沒有學胖東來的“大店服務”,而是聚焦“三個精準”:
1、商品精準:生鮮全部從本地農戶直采,每天早6點到貨,標注“采摘時間”,價格比農貿市場低3%-5%;
2、服務精準:針對中老年不會用線上支付的問題,保留現金支付通道,安排專人協助使用自助結賬機;
3、場景精準:在門店外設置“便民菜場”,每天早7-9點開放,吸引周邊居民“晨購”,帶動門店客流。
調改后,其門店日均客流從800人增至1500人,生鮮銷售額占比達55%,成為區域內的“生鮮標桿”。這說明:精準定位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砍掉與客群需求無關的商品和服務,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客群最在意的點”上。胖東來的“極致服務”適合它的客群,而你的“精準匹配”才適合你的客群。
04
供應鏈為王,成本控制是“生命線”
很多商超調改時,把重心放在“門店裝修、服務升級”上,卻忽略了“供應鏈”這個核心——某北方商超花500萬元翻新門店,增加了服務人員,卻因供應鏈效率低,生鮮損耗率居高不下,商品成本比競爭對手高10%,最終因“商品價格高、品質不穩定”被消費者拋棄。這種“重門店、輕供應鏈”的做法,是調改深水區的“致命傷”:服務和裝修是“面子”,供應鏈是“里子”,沒有“里子”的支撐,“面子”再好看也留不住客。
調改的本質是“降本增效、提升品質”,而供應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路徑——供應鏈的優化,能同時解決“成本高、品質差、損耗大”三個問題。胖東來的“高性價比”不是靠“低價促銷”,而是靠“供應鏈效率”:通過集中采購、自建冷鏈、直采直供,將商品成本降低15%-20%,既能保證品質,又能讓利消費者。商超調改若想“活得久”,必須把供應鏈優化作為“長期工程”,而非“可選項目”。
供應鏈優化的戰術,應聚焦三個方向:
1、直采直供: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
傳統商超的商品流通鏈路是“農戶/工廠→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商超”,中間環節越多,成本越高、品質越差。直采直供的核心是“跳過批發商,直接對接源頭”,適合生鮮、糧油等民生品類。
·生鮮直采:與本地農戶或基地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建立“訂單農業”模式——商超提前下訂單,農戶按標準種植,成熟后直接采摘送店,減少損耗。如永輝在福建的“農超對接”模式,生鮮直采比例達70%,損耗率從20%降至12%;
·快消直供:與區域內的工廠合作,定制“自有品牌商品”——如某區域商超與本地糧油廠合作,推出“商超專屬品牌食用油”,價格比一線品牌低15%,毛利率卻提升8%。
2、冷鏈升級:保障商品品質,減少損耗
生鮮是商超的“流量入口”,而冷鏈是生鮮品質的“保障線”。很多商超調改時,只注重“門店生鮮陳列”,卻忽略了“冷鏈運輸”——生鮮從基地到門店,若運輸溫度不穩定,損耗率會增加5%-10%。
·短途冷鏈:針對300公里內的本地生鮮,采用“冷藏車+保溫箱”運輸,確保溫度控制在0-4℃;
·末端冷鏈:在門店設置“生鮮冷藏柜”,按品類分區控溫(如肉類0-2℃、水果5-8℃),避免常溫陳列導致的變質。
3、庫存優化:減少滯銷,提高資金周轉率
調改深水區的商超,最怕“庫存積壓”——商品賣不出去,占用資金、增加損耗,最終導致現金流斷裂。庫存優化的核心是“以銷定采”,通過數據指導采購。
·數據化采購:利用POS系統分析歷史銷售數據,預測商品銷量,如某商超通過數據發現“周末生鮮銷量比工作日高30%”,因此周末增加30%的采購量,減少滯銷;
·動態清庫存:建立“臨期商品處理機制”——生鮮臨近保質期2天,打8折;臨近1天,打5折;當天未售完,捐贈給公益組織或派送給顧客,既減少損耗,又提升品牌形象。
供應鏈優化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續迭代”——胖東來的供應鏈是20年積累的結果,商超調改不能期望“一步到位”,但必須從調改初期就錨定“供應鏈為王”,逐步投入、持續優化,才能為調改提供“成本支撐”和“品質保障”。
05
數字化賦能,線上線下融合
很多商超調改時,仍把“數字化”當成“附加項”,如只做了“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基礎功能,卻沒利用數字化提升“復購率”和“客單價”。在調改深水區,數字化不是“可選動作”,而是“必選動作”——線上線下融合的核心,是“用數字化連接客群、提升體驗、優化效率”,讓線上成為“線下客流的補充”,線下成為“線上體驗的支撐”。
數字化賦能的戰術,可聚焦三個場景:
1、社群營銷:打造“私域流量池”,提升復購
社區店的核心客群是“固定社區居民”,通過社群營銷可快速觸達客群,提升復購率。某社區商超的做法值得參考:
·建群分層:按社區建立“門店社群”,每個群500人,由店長擔任群主,店員擔任“社群顧問”;
·內容運營:每天早8點推送“當日生鮮特價清單”,中午12點推送“家常菜菜譜”(搭配門店商品),晚8點推送“次日預售商品”(如預訂新鮮豬肉);
·互動轉化:每周舉辦“社群專屬活動”,如“滿50元減10元”“邀請好友進群送雞蛋”,帶動線上訂單增長。
實施6個月后,該商超的社群成員達8000人,線上訂單占比從10%增至25%,復購率從30%增至45%。這種戰術的核心是:把“一次性到店客群”轉化為“長期社群成員”,通過高頻互動提升粘性。
2、線上線下一體化:優化購物體驗,減少流失
商圈店的客群多為“流動客群”,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核心是“減少購物環節的痛點”。
·線下體驗:顧客在門店挑選商品,用手機掃碼即可加入購物車,無需排隊結賬;
·線上延伸:若顧客覺得商品太重,可選擇“線上下單、外賣配送”,門店直接發貨;
·數據聯動:顧客的線上線下消費數據打通,系統會根據消費習慣推薦商品,提升客單價。
這種“即買即走、線上補位”的模式,解決了商圈客群“排隊結賬久、攜帶商品累”的痛點,線上訂單占比達35%,顧客滿意度提升20%。
3、數據化運營:指導商品與服務調整
數字化的核心價值,是“用數據說話”——通過分析線上線下的消費數據,調整商品結構和服務策略。如某商超通過數據發現:
·線上訂單中,“速食食品”占比達40%,因此在門店增設“速食加熱區”,方便顧客即食;
·線下消費中,“兒童零食”的復購率高,因此在門店設置“兒童零食專區”,增加品類。
數據化運營讓調改“不盲目”——商品調整有數據支撐,服務優化有顧客反饋,避免了“拍腦袋決策”的風險。
寫在最后
永輝上述“胖改店”的“服務功能遷移”,不是調改的終點,而是行業深水區的“警示燈”——它提醒所有商超:調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循序漸進的進化”。馬云說“后天會很美好”,但“明天的慘”需要用正確的戰術去熬——小型化降低成本、分階段激勵穩定團隊、精準定位打造差異、供應鏈優化保障品質、數字化賦能提升效率,這五大戰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撐的“組合拳”。
商超調改的深水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板,只有“適合自己”的路徑。胖東來“以人為本”的底層邏輯值得學習——調改的核心,永遠是“圍繞客群需求,量力而行、穩步推進”。不要羨慕胖東來的“后天美好”,而要專注于“把明天的每一步走穩”:今天優化一個供應鏈環節,明天提升一點顧客滿意度,后天降低一些運營成本……當這些“小進步”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天的美好”自然會到來。
別死在黎明前——因為黎明前的黑暗,恰恰是最需要戰術支撐的時刻。
目前,完成調改的企業和門店有何經驗和啟示?調改的方向、重點、方法是什么?如何把握調改的步驟和節奏?2025年10月10日-11日,由聯商網主辦,永輝超市協辦的2025中國超市調改大會將在鄭州舉行。大會將為更多企業的“調改”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方法,聚焦主線,少走彎路,讓更多企業走向健康,走向品質,走向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美好。
報名聯系
宋顏:13816209532
(負責區域:上海、江蘇、北京、安徽、湖北、內蒙古、云南、重慶、貴州、天津、香港)
戴旭慧:13858145085
(負責區域:浙江、河南、四川、陜西、河北、山西、廣西、青海、吉林、黑龍江、澳門)
金曉詠:18072719978
(負責區域:山東、廣東、江西、湖南、新疆、遼寧、福建、甘肅、海南、寧夏、西藏、臺灣)
(注:手機號均是與微信同號)
附:酒店訂房須知及訂房流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