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老遠的為美國沃爾瑪公司說兩句
聯商網特約評論:據美聯社報道,沃爾瑪美國公司陷入一項訴訟,原告方“食品和商業工人國際聯合工會”指控沃爾瑪及其勞務外派公司違反聯邦最低工資標準,并設法讓員工超時工作卻不支付額外報酬,使用大量超時工作的臨時工等。
沃爾瑪公司發言人Dan Fogleman表示,公司正在仔細研究評估這項訴狀,“該工會此前已多次就此問題向沃爾瑪發難,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影響力而非為增加工人權利。所有員工為沃爾瑪工作的時間都將獲得適當報酬。”
中國人看美國或其商業,蠻有趣的。反之亦然,就像當前美國總統大選,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多次辯論,紛紛打出“中國牌”。然后,我發現美國要打官司太容易了,倘以中國國情揣度,恐怕會納悶:這點事,也能上法庭?
僅此事而言,我傾向于同情沃爾瑪官方意見,暨起訴方有多重動機,但原告訴求本身卻有重要意義——給員工足夠休息時間和相應工作報酬。他們這回找上沃爾瑪,也像中國的媒體和有關部門,近年的價簽、食品安全等問題,一有活動或蛛絲馬跡,一找就是做得做好的著名零售企業家樂福、沃爾瑪們,從未見曝光當地本土企業的。
大概,他們預設了一種處境:發生一點事,若找了龍頭企業,就是“連沃爾瑪都如此”;而普通中小企業的現象,則容易被人見怪不怪。形式和途徑固然值得商榷,但事物導向卻是值得提倡的。
此工會非彼工會
食品和商業工人國際聯合工會,是美國上百家主要工會與商會之一,據稱有全美140多萬名會員,其宏觀人數規模接近沃爾瑪美國本土員工數(沃企無人參會)。一年前,該協會發動游行,主要針對年銷售額350多億美元的塞福維連鎖店等其他零售商,“延長工作時間,消減保健福利等做法將可能導致三大食雜連鎖企業大約70萬工人落入‘沃爾瑪式’低工資階層,而不能享受中產階級的待遇。
這么說沃爾瑪是不公平的,起碼不嚴謹。塞福維后續幾無實質性進展。
有數據稱,美國中產階級約占80%,年收入3-20萬美元,這實在是個貌似清晰、實則含糊的定義。此次指責沃爾瑪用工問題,實際上也是貌似神非的邏輯,到底該如何界定聯邦、某州勞工法,及其對應行業,具體企業的用工制度和匹配福利、企業發展壓力與員工貢獻(包括時間)是最合適的?
沃爾瑪在中國有自己的工會,一度被逼宮的工會連鎖化、形式化,逐漸淡化。2006年開始,陸續在每家門店都成立了工會,打破了美國沃爾瑪1976年創立以來在美國國內絕不雇傭工會成員的記錄暨國際慣例。中國媒體曾集中報道過部分門店工會主席代表勞方與資方沃爾瑪談判集體合同等,多“掛冠而去”等。
幾年來,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加州都曾因“沃爾瑪強迫占用員工休息時間”等裁定賠款上億美元,目前上訴中;07年則與美國勞工部達成協議,補發三千多萬美元工資等。必要時,勞工權益有人撐腰,得到補償,還有女工性別歧視案、涉嫌處理有毒垃圾等。不禁想起中國有關部門對零供關系的協調。此處可見不同國度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及企業不同難處。
誰需要工會
美國該工會引用沃爾瑪聘用的外派員工的話,“我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好員工,他們利用了這一點”。聯想起中國網絡紅人“鳳姐”(目前在紐約尋找發展機會并繼續尋找高帥富男友),在離開家樂福上海店爆紅時網絡征婚,“非清華北大畢業的免談”,這是個另例,但也只有這樣不主流的小人物才敢在職場喊話,大部分中國員工多私下埋怨,不敢聲張,以任勞任怨顯示奮斗決心。
政策、社會環境,員工素質與群體特征等,都決定了中國沃爾瑪有工會,但少有勞工糾紛或“人證”,美國沃爾瑪公司無工會,卻有外部大工會,常有各種似是而非訴訟。
且不論該法律訴訟最終判決如何,短時期內亦無法清晰判定證據。導向,是對的,值得等待觀察。對員工工作時間的尊重和必要酬勞體現,美國沃爾瑪應該重視,也是未來中國零售業必然面對的問題,十年,或者最快五年,隨著更多新興產業的人才競爭與整體新商業文明發展,部分企業主使命與零售人普遍法律意識增強,開始需要給員工更多假期和更合理的酬勞。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林尚玉/文 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28134/index.html)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