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I奧樂齊對手Lidl新店型亮相
出品/零售圈
撰文/零售荊言
在美國零售聯合會(NRF)公布的2025年的全球零售50強榜單(NRF Top 50 Global Retailers 2025)中,被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德國Aldi(奧樂齊),以營收1550億美元,13877家門店,名列第4,而Aldi(奧樂齊)曾經的徒弟,擁有Lidl(歷德)和考夫蘭(Kaufland)兩個零售品牌的的德國施瓦茨集團,以營收1820億美元,14244家門店,力壓同胞Aldi(奧樂齊),位列第3。而近期,這個全球最大的硬折扣超市,開出了不賣食品的新店型Lidl Home&Living,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01
歐洲零售的低調王者施瓦茨集團
折扣鼻祖Aldi(奧樂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當時,阿爾布雷希特家族在德國魯爾區的埃森市開設了一家小型雜貨店。店鋪由阿爾布雷希特夫人(Anna Albrecht)創立,早期主要售賣日常生活用品。
二戰結束后,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卡爾(Karl Albrecht)和西奧(Theo Albrecht)從戰場歸來,接管了母親的雜貨店。他們意識到,戰后消費者更加注重節儉,因此采用了一種極簡主義的經營模式。專注于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早期的店鋪只售賣少量非易腐品,這一策略不僅減少了庫存壓力,還提升了商品周轉速度,為后續擴張打下了基礎。
而施瓦茨旗下的Lidl(歷德)的歷史,卻比Aldi(奧樂齊)晚了許多。1930年,當時Josef Schwarz(約瑟夫·施瓦茨)成為了一家水果批發公司A.Lidl & Cie的合伙人,后來改名叫LIDL & Schwarz KG。這家公司后來慢慢發展成了大眾食品批發商。
此時,Lidl(歷德)的業務以批發為主,并沒有進軍零售市場的計劃。出生于1939年9月的Dieter Schwarz(迪特爾·施瓦茨)高中畢業后,按照他爸的要求加入了公司。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增長,Schwarz(施瓦茨)家族開始思考新的業務模式。1973年,Dieter Schwarz(迪特爾·施瓦茨)接管了公司,Aldi(奧樂齊)的成功引發了Dieter Schwarz(迪特爾·施瓦茨)的興趣,他敏銳地看到了折扣零售的潛力,決定效仿Aldi(奧樂齊)的商業模式,推出自己的折扣品牌Lidl。
Lidl的第一家折扣店在1973年于德國的一個小鎮開業。這家店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僅有約500種SKU,主要以食品和日用品為主。Dieter參考Aldi的做法,商品精簡化:只保留銷售最好的商品,滯銷品迅速下架,避免庫存積壓。
門店小型化:店面面積保持在1000平方米以內,以減少租金和運營成本。自有品牌策略:Lidl逐漸增加自有品牌商品的比例,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并提升利潤空間。
到1977年,Lidl已經擁有33家門店,并逐漸在德國市場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與Aldi類似,Lidl在商品陳列上采用簡潔明了的設計,并通過簡化包裝和減少人員配置,進一步降低了運營成本。
1990年代,Lidl正式啟動國際擴張戰略,首站選在了法國。憑借“高效供應鏈+極簡門店設計”的運營模式,Lidl迅速贏得了法國消費者的青睞。在法國,Lidl注重精選商品,削減SKU至1500種左右,其中大部分為自有品牌。
這一策略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還大幅提升了商品周轉率。1994年,Lidl正式進軍英國市場,英國本土的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傳統超市如Tesco和Sainsbury's已占據主導地位。為了突破重圍,Lidl采用了“本地化采購”的策略,超過三分之二的商品為英國本地生產。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還符合英國消費者偏好本地農產品的新趨勢。
與德國市場不同,Lidl在英國大舉投資市場營銷,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使得Lidl的市場形象從單純的“折扣店”轉變為“高性價比超市”。從1994年開設第一家門店到2020年,Lidl在英國的門店數量已擴展至900家,占據了7%的市場份額。
Lidl在2017年進入美國市場,與歐洲市場相比,美國消費者對品牌商品有較強的偏好,而Lidl一貫以自有品牌為主。為此,Lidl在美國調整了商品策略,降低了自有品牌占比,并引入了更多的本地品牌商品,以提高消費者的接受度。
Lidl加大了新鮮農產品、肉類和乳制品的供應比例。此外,Lidl強化了烘焙區,推出每日現烤面包和甜點,以此提升門店的流量和顧客滿意度。Lidl在美國市場加大了廣告投放力度,內容著重突出其“高性價比”和“精選商品”策略,這種高調的市場推廣為Lidl在進入美國初期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也帶來了高額的市場投入壓力,影響了其利潤表現。
2020年,Lidl宣布將繼續在美國擴展門店,公司高層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選址策略,加強本地采購,提升商品結構的本土化,以提高顧客的購物體驗和滿意度。
Lidl和Aldi并非僅僅是競爭對手,1997年,沃爾瑪以12億歐元的價格收購Wertkauf旗下的21家自助店正式進入德國,到了2006年,在Lidl和Aldi的共同狙擊下,沃爾瑪虧損達10億美元,最后沃爾瑪同意向Aldi和MetroAG(麥德龍)出售其位于德國境內的85家百貨商店。宣布退出德國。
根據《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86歲的Dieter Schwarz(迪特爾·施瓦茨)現在身價有2500個億,在榜單上排到了第42名,成了德國最有錢的人。如果說零售的競爭是一場長久的戰爭,那么Lidl的核心武器就是“自有品牌大軍”。
在Lidl的貨架上,自有品牌占據了80%以上的空間,Lidl發現,消費者并不總是迷戀大品牌,他們需要的是高性價比的優質產品。Lidl推出了多層次的自有品牌系列,如Freeway(軟飲料)、Milbona(乳制品)和Preferred Selection(高端食品)。每個品牌都在自己的領域內打造出“無品牌勝有品牌”的市場地位,讓消費者在意的是產品本身,而非背后的品牌名。
02
合久必分,是否周期的輪回
現代超市的雛形最早可追溯至1916年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開設的?Piggly Wiggly?,其創始人克拉倫斯·桑德斯創了自助式購物模式,顧客可自行挑選商品并統一結賬。1930年8月,Michael Cullen(邁克爾·庫侖)在紐約皇后區創立King Kullen(金庫侖聯合商店),首次實現連鎖經營,并采用低價策略和批量采購模式,被密森尼學會認定為“第一家現代超市”
超市的定義就是“超級市場”的簡稱。它是規模較大、商品種類齊全、采用自助服務方式的零售商店。其在商品端的核心即是商品種類齊全。
經營品種多和經營面積大的大型超市業態,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超市的代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曾經熙熙攘攘的商業空間正悄然褪去昔日的繁榮。2024年國內零售業數據顯示,全國大型連鎖超市門店數量同比減少8.7%,關店數量達到1263家,創下近十年新高。
大型超市的困境并非中國獨有。2025年全球零售行業報告指出,北美地區大型超市數量較五年前減少了12.6%,歐洲減少9.8%,亞太地區減少11.2%。這一全球性現象背后,折射出消費習慣、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大型超市的衰退不是簡單的企業經營問題,而是零售業態演進的必然結果。
根據國家統計局消費數據,消費者實體店購物頻次從每月4.3次降至2.8次,平均停留時間從78分鐘減少到46分鐘。社區小型超市的崛起對大型超市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線下零售正從“大而全”向“小而美”轉變。
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社區小型超市數量已經達到每平方公里3.6家,居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平均步行距離不超過350米。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1.3%,而大型超市銷售額同比下降6.8%。高頻次、小批量、近距離的購物方式更符合現代城市人的生活節奏,也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和交通成本。
30歲以下消費者每月到訪大型超市的頻次不到2次,遠低于40歲以上人群的4.5次。年輕一代更傾向于線上購物或在社區小店購買日常必需品,不愿花費大量時間在超市內逛選。2025年初的消費者調查顯示,63.7%的中國城市居民更關注商品質量而非價格,這一比例較2020年上升了15.2個百分點。
大型超市標準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難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的“一站式購物”,而是追求更便捷、更優質、更有體驗感的購物方式。而此時Lidl首次開設一家100%非食品類(Non-food)門店,似乎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探索。
03
非食專營店,專注所以專業
Lidl的這家非食品超市位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靠近瑞士邊境,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展示了六個自有品牌的產品。對面就是一家傳統的Lidl折扣超市。據報道,該門店陳列了豐富的產品,包括家用電器、紡織品、工具、家居配飾、運動用品、玩具等。
過去,Lidl曾嘗試為部分非食品品牌設立門店,去年就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中心設有一個Lupilu門店,在匈牙利和波蘭設有Parkside的DIY門店,但此次是首次將所有的自有非食品品牌集中在一個門店中進行展示。
大致布局為:五金工具與DIY建材約占28%的陳列面積,家具家飾約占24%,廚房電器約占15%,運動戶外與時尚服飾各占12%,兒童用品約為9%。這家門店引入電動自行車、大屏電視、家具家電等高單價耐用品,意在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非食選品生態”。
與此同時,Lidl同步改造了巴登-符騰堡州街區對面的傳統門店,轉型為“生鮮專賣店”,完全撤出非食品類,從而實現“生鮮與非食雙店分流”。據內部人士透露,周邊其他Lidl門店已逐步縮減非食陳列面積,僅保留基礎品類。
這些非食商品按需求分類,戰略性地布局,完全以客流量為導向,這是經過精心籌劃的業務試探。一旦試點驗證有效,其規模化推廣幾乎是板上釘釘。
當來自荷蘭連鎖品牌Action以獨特的商業模式和迅猛的擴張速度,憑借“低價+高頻上新”策略,貨架上常年陳列超過6000種商品,從家居用品到個人護理產品,從季節性裝飾到兒童玩具,其商品覆蓋生活剛需與潮流需求,覆蓋12個國家、成為擁有超2685家門店的行業巨頭,Action的其中1500種價格低于1歐元,平均售價僅2.25歐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同屬德國的Tedi在歐洲15個國家擁有超過3500家門店,主要分布在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法國等國家,專注于低價、多樣化的非食品商品,涵蓋家居用品、文具、裝飾品、派對用品、玩具、DIY工具、美妝及季節性商品等,其核心優勢在于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多數商品售價在1歐元上下。
還有Kik、Nkd 等新一代非食折扣連鎖正迅速崛起,不僅重塑了中東歐零售版圖,也直接擠壓了超市在非食品類的份額與話語權。
對于Aldi和Lidl來說,在其本土所面臨的,已不僅僅是內部采購調整與陳列的更新,更是對其商業模型的一次深度革命。當專業的非食對手高歌猛進之時,品類經營向專業化轉型也是必選之舉。
結語
當國內的超市同行們哀嘆于行業內卷時,其實這些和我們一樣的內卷在全球同樣上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Aldi和Lidl等國際巨頭之所以能夠穿越周期,不僅抗住各類風險的沖擊,而且還能不停的開疆拓土。
因時而動,及時調整自己的戰術,在不停的變革中保持戰略定力,也許這種基因,是他們與同行之間最大區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停向先進學習,是我們進步的源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