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指揮官郭慶放狠話
出品/即時劉說
撰文/劉老實
入職京東一年多后,低調的京東外賣業務核心操盤手郭慶首次走向臺前,與《中國企業家》進行了一場接近兩小時的深度對話。而就在不到一個月前,京東集團CEO許冉才剛剛接受同一家媒體的獨家專訪。
進入外賣市場以來,京東的對外重大發聲幾乎全部由創始人劉強東一人承擔,尤其是外賣業務開展初期,更是由他親自定調、出面宣戰。而今,無論是冷靜理性的CFO出身CEO許冉,還是直率敢言的美團舊將、現京東外賣負責人郭慶,都陸續走向前臺,共同勾勒京東的戰略圖景。
這一變化背后,是京東在組織架構、戰略推進和公眾溝通上正在發生的深層轉變。許冉與郭慶,一位是集團層面的掌舵者,強調長期主義與合規經營;一位是業務前線的指揮官,聚焦執行、突破與行業創新探索。兩人一前一后、一穩一攻,共同奏出京東迎戰外賣行業高烈度競爭的“雙聲部”。
以創新破局“幽靈外賣”
作為曾經的美團最高決策機構S-team一員的郭慶,如今入職京東,成為達達集團董事長,他直接管轄京東秒送業務,并負責京東本地生活服務事業群。這是郭慶首次以京東外賣業務負責人的身份公開接受采訪,明確表達了京東對外賣行業當前“惡性補貼”的態度——堅決不參與,同時將“創新“作為破解行業困局的核心路徑,訪談中多次強調“不創新,缺乏良性競爭,外賣行業就會干沒了”,這一觀點成為他論述的核心邏輯之一。
“外賣戰役是場馬拉松,不爭一時之長短。”郭慶開門見山地定調。他指出,單純追求單量增長沒有意義,真正重要的是能否通過創新解決行業痛點,尤其是長期存在的食品安全、“幽靈外賣”等問題。訪談中,郭慶提到“社會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下一代不完全聽上一代人的話”,以此闡釋京東外賣的創新初衷——希望推動外賣行業從過去15年“圍繞流量與速度”的“上一代”發展模式,轉向未來“圍繞品質供應鏈深耕”的“下一代”創新路徑,打破行業路徑依賴。
郭慶曾在美團工作7年,深知外賣行業的運行邏輯與短板。他毫不避諱地批評某些平臺的單量“充滿泡沫”,是靠高補貼堆出來的虛假繁榮,而這種模式“沒有任何創新價值,只是簡單重復的路徑依賴”!暗沧鰷y試,你得有目的。現在的市場增量來自大量的惡性補貼,那補貼減弱或消退后,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市場規模?”他認為,行業真正的突破點不在“補貼沖單”,而在“供給側創新”,只有通過創新重構供應鏈、優化服務模式,才能創造長期價值。
他透露,京東外賣在過去5個月中,已建立起超過15萬人的全職騎手團隊,并全部簽署勞動合同、繳納五險一金。目前已覆蓋350座城市,吸引150萬家品質餐廳入駐,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
相較于訂單數字,郭慶更愿意強調京東外賣在品質把控和供應鏈創新上的努力——尤其是“七鮮小廚”的推出,在他看來是“外賣行業近15年來,在供應鏈模式上最具顛覆性的創新”,被視作京東切入生鮮現炒、打擊“幽靈外賣”的關鍵一步。
“20元以下吃飽吃好”是七鮮小廚的核心定位。郭慶解釋,這一定位的實現,完全依賴京東的創新設計:供應鏈端,通過全國性規模化采購,統一提供新鮮日配凈菜,大幅降低食材成本;制作端,首創“現炒現做+后廚直播”模式,讓消費者實時監督菜品制作過程,以透明化創新解決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合作端,設計“利潤優先分配給菜品合伙人、供應鏈、場地方”的創新分利機制,吸引優質合作伙伴加入,形成良性生態。
郭慶強調,“難道我們十幾塊錢的餐品,還能影響到客單價60塊錢的市場嗎?我們打擊的是干'幽靈外賣'的那幫人”,而這種打擊的核心武器,正是七鮮小廚的模式創新。
在郭慶看來,外賣行業的真正危機不在于誰的單量更高,而在于全行業沉迷補貼泡沫、放棄創新,“外賣行業就會干沒了”。他以20年前電腦城為例:“曾經中關村電腦城充斥假貨、水貨,價格虛高欺騙消費者,最后被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模式取代”,若外賣行業不通過創新解決“用戶獲得感低”“商家利潤薄”“騎手權益無保障”的問題,終將重蹈覆轍。他表示,京東不怕晚,也不急于爭第一,重要的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而這個“方向”,就是以持續創新構建行業新生態。
以“七鮮小廚”為例,其運營模式展現出京東對行業痛點的深度思考與創新解法。七鮮小廚采用京東統一提供生鮮食材、標準化后廚設備和SaaS系統的模式,菜品合伙人負責制作與運營,利潤分成優先給到合伙人、供應鏈和場地方,京東最后參與分成。
這一模式有諸多優勢:從成本角度看,京東憑借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實現規模化采購,大大降低食材成本,使得“20元現炒”的品質外賣成為可能;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通過“后廚直播”以及引入第三方食安檢測,讓消費者對菜品制作過程一目了然,有效解決了用戶對食品安全的顧慮。目前,七鮮小廚首店的日均單量已超1000單,而且帶動了周邊商圈其他商家訂單增長12%,這一數據有力地驗證了模式的可行性與市場潛力。
郭慶在分析行業時,也指出了中小商家面臨的困境。他曾調研100多個“夫妻老婆店”,發現這些商家的核心痛點并非來自正常競爭,而是深陷“內卷”。他們缺乏專業的流量運營能力,在食材采購上因規模小而成本居高不下,同時也沒有標準化的運營能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幽靈外賣”商家專門雇人鉆研流量規則,通過購買廣告、塞好評卡等不正當手段搶占市場,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合規經營的中小商家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
基于此,京東外賣的策略不是與中小商家競爭,而是賦能他們——這種賦能同樣以創新為支撐:例如提供“新鮮日配、價格便宜的凈菜”,是供應鏈創新在外賣場景的延伸;開放SaaS系統提供選品、定價建議,是運營工具的創新輸出。“我們不僅不會搶生意,還要和中小商家一起行動,干掉'幽靈外賣'”,郭慶強調,這才是七鮮小廚對行業的真正價值,也是創新的終極目標。
此外,在組織運營層面,郭慶也透露了京東外賣的創新思路:“我們的組織生態自搭建起就考慮到了復用性”,例如組織結構能靈活支持酒旅、到店、家政等多業務,產品研發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交易中心可同時支撐外賣、酒旅等場景,無需重復建設。這種“輕量化創新”,讓京東外賣團隊規模僅為美團和阿里的十幾分之一,卻能保持高效運轉,“我們干得比較晚,沒有歷史包袱,能更靈活地探索新玩法”,這也是郭慶眼中京東外賣的創新優勢之一。
許冉與郭慶的戰略協同
創新不是一場孤軍奮戰的革命,而是一次雙線并行的戰略演進。在京東迎戰外賣行業的征程中,集團CEO許冉與外賣業務負責人郭慶,正以不同的視角和相同的理念,共同推動一場行業變革。
將郭慶與許冉的對話對比來看,二者在核心主張上高度一致,但在“創新”的表述與側重點上,因角色差異呈現出明顯不同——郭慶聚焦“業務創新”,許冉側重“支撐創新的戰略與組織能力”。這種分工并非割裂,而是一種有機的互補,共同構成了京東創新體系的雙引擎。
“長期價值”和“行業痛點”成為兩人口中的高頻詞,且均將“創新”視為實現長期價值、解決行業痛點的核心手段。許冉曾提及“京東不參與補貼大戰的日子里,內部在建設系統”,從戰略層面為創新筑牢根基;郭慶則通過實際行動,將創新落實到業務的各個環節,如強調“七鮮小廚的模式,是京東供應鏈戰略的自然延伸”,并指出“七鮮小廚是外賣行業近15年來一個非常有顛覆性的供應鏈創新”。
二者雖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都在為京東外賣的創新發展添磚加瓦。郭慶提到自己“非常認同京東'科技+供應鏈'的理念”,這與許冉所秉持的京東“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公司”定位相得益彰,成為郭慶推進外賣業務創新的底層支撐。
在許冉看來,京東進入外賣領域,是因為看到行業存在明顯的痛點!捌脚_抽傭過高,導致商家減少食材投入,滋生大量'幽靈外賣',數百萬騎手長期缺少最基本的社會保障等”。而郭慶則更為直白地指出:“阻礙夫妻老婆店、中小商家經營的,是內卷、是幽靈外賣的不斷擴張。”這種對行業痛點的共識,成為京東創新方向的基礎坐標。
“惡性補貼”和“泡沫”被兩人多次提及并否定,本質上都是對“缺乏創新的路徑依賴”的批判。郭慶直言,“純補貼就是一種路徑依賴。而且高額的補貼是一個高資源消耗的打法,不可持續”,還指出“最近兩月泡沫太多了,其他平臺也承認自己的單量里有很多泡沫。這是不正常的,也沒有意義”。
許冉雖未如郭慶這般直接表述,但以“不參與補貼大戰、聚焦內部系統建設”的戰略選擇,表達對補貼模式的否定態度。她指出:“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場低質低價的競爭能給行業帶來長期價值。京東雖然是外賣行業主要平臺之一,但并未參與,我們不做沒有長期價值的事。”
二者均認為只有跳出補貼怪圈,通過創新構建核心能力,才能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郭慶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外賣戰役是場馬拉松,不爭一時之長短。在美團和阿里加碼之際,我們最好踏踏實實做些基礎的、長期的事,比如搞好'七鮮小廚'、外賣系統建設,搞好團隊方法論的培養和能力提升。”
在騎手權益保障方面,“五險一金”和“勞動合同”成為京東強調自身差異化的關鍵標簽,這背后同樣蘊含著“模式創新”的邏輯。郭慶提到:“從3月1日正式推出外賣,我們用5個月的時間,建立了超過15萬人的全職騎手團隊并為他們繳納五險一金、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并強調“足額繳納五險一金,我們認為這是底線問題也是法律問題,不該用成本計算去衡量”。
這種模式創新切實解決了“騎手流動性大、服務不穩定”的行業痛點,實現了“用戶獲得了更好的履約品質”“騎手獲得了更健全的社會保障”的雙贏局面。許冉則從集團傳統角度給予了支撐:“從2007年自建物流,18年來,京東為員工繳納的'五險一金'已超過1000億元。給一線員工簽署正式的勞動合同,并繳'五險一金'早已是京東的傳統。”
在許冉看來,這不僅是創新,更是底線!叭汄T手或者類似全職的騎手,和平臺是實質性的勞動關系,通過各種手段,鉆政策漏洞、逃避勞動關系責任,并非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法律問題、底線問題。”這種將合規經營與創新結合的理念,體現了京東創新的特色——創新不是打破一切規則,而是在遵守底線的基礎上尋求突破。
不同點則主要體現在二人的語氣與細節層面上。許冉作為集團CEO,在談及戰略布局時,更多展現出“掌舵者”的沉穩與高瞻遠矚。她關注的是京東在整個行業中的定位與方向,例如通過“不參與補貼大戰,聚焦內部系統建設”,為京東外賣業務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將創新融入到集團整體戰略規劃之中,從宏觀層面保障外賣業務的創新落地。
而郭慶作為業務負責人,談創新時更顯“破局者”的銳氣,常將創新與“解決行業亂象”直接綁定。例如,“我們要一起努力,把那些原本應該屬于堅守品質、認真做菜的這些商家的生意,從擅長做網絡營銷的'黑外賣'手里奪回來”“哪里有'幽靈外賣',我們就去哪兒開店”,這些表述將創新與具體業務目標緊密相連,極具落地感,直接針對行業現存問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路徑。
在專訪中,當被問及如何評價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關于美團“被迫反擊”并疑似“示弱、委屈”的言論時,郭慶展現出業務指揮官特有的冷靜與強硬。他直言:“我們都是商業戰役的指揮員,不管是他還是我,都沒有時間、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去委屈。委屈啥?”這段回應,雖未直接點名,但語境清晰,鋒芒暗藏。郭慶借此傳遞出兩層深意:其一,京東對外賣行業的競爭本質有著清醒認知——這是一場硬仗,而非博取同情的舞臺;其二,這也隱晦地回擊了對手將京東塑造成“行業攪局者”的敘事,強調京東的入場是立足于解決真實痛點的商業行為。郭慶進一步闡釋:“我們的崗位價值不是靠大家的同情分來評估的,是靠最終創造的客戶價值、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來評定的。”
在談及對手時,許冉未直接對外界關注的競爭方發表評價,更多聚焦集團自身戰略推進。而郭慶則不避諱以“創新”為標尺回應對手,例如提到“(美團)閃購真正和3C家電相關的單不多”“閃購在商品質量、退換貨售后服務等方面,和'211'、京東自營服務還有很大差距”,認為其“缺乏供應鏈深度創新”,而“七鮮小廚是最具創新和顛覆的模式”,更透出業務指揮官的戰術視角,從業務細節處對比對手與京東的差異,凸顯京東的創新優勢。
從戰略層面來看,許冉著重強調了京東外賣業務在整個集團戰略布局中的位置。她提到“京東40%外賣用戶會購買主站商品,PLUS會員復購率達67%”,這一數據清晰體現出外賣業務與京東核心電商的協同效應,凸顯外賣業務對集團流量的拉動作用。同時,其推進的“系統建設”,從戰略層面為外賣業務快速落地提供保障——這種支撐,正是為了給郭慶團隊的業務創新提供更靈活的條件。
許冉透露:“外賣做了幾個月后,我們發現我們的系統架構跟不上迅猛增長的訂單量,工具靈活度、多樣性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所以現在正在極力建設系統能力,進一步升級底層系統架構,不僅讓它能支撐更大的訂單量,用戶體驗也可以更絲滑。”這種對系統能力的重視,體現了許冉作為CEO的戰略眼光——創新需要有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
反觀郭慶,他的專訪聚焦于外賣業務的具體執行細節。除了七鮮小廚的運營細節——如“解決20元(含配送費)以下的新鮮現炒的品質外賣”的核心定位,“現炒現做+后廚直播”的透明化模式,“利潤分成會先分給菜品合伙人、食材供應鏈、提供場地的經營合伙人,最后才是留給京東的利潤”的分利機制——他還對京東外賣的騎手團隊建設、商家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騎手團隊建設上,15萬人的全職騎手團隊及五險一金保障,不僅是對騎手權益的保障,更從業務角度提升配送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強用戶體驗,成為京東外賣差異化的重要支撐。在商家合作方面,京東通過提供“新鮮日配、價格便宜的凈菜”(供應鏈支持)、開放SaaS系統(運營指導)等方式,與商家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同提升外賣業務的品質和競爭力,這些合作模式的設計,同樣融入了“賦能式創新”的思路。
許冉在專訪中透露了京東的創新方法論——“戰略三問”:一問“痛點”,二問“能力”,三問“回報”。這套方法論不僅適用于集團層面的戰略決策,也指導著具體業務的創新方向。
在痛點層面,郭慶通過深入調研,發現了外賣行業的核心痛點:“幽靈外賣猖獗的本質原因是,房租成本、食材成本都很低。只有幽靈外賣的成本結構才能支撐住高額的線上營銷成本,同時把食材成本壓縮到不合理的低,最終用地溝油、過期肉獲取了訂單,卻損害了我們的身體。”
在能力層面,京東憑借多年的供應鏈積累和技術能力,具備了解決這些痛點的條件。許冉指出:“在能力上,我們做即時零售很多年了,茶飲外賣也測試了大半年,整個系統能力是具備的。其次,在履約能力上,我們也是很強的。”
在回報層面,京東不僅考慮商業回報,更注重社會價值。郭慶強調:“我們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做長期有價值的事。善良是一種選擇,雖然很難。”這種將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的理念,使得京東的創新更具可持續性。
郭慶始終強調“做外賣這個事至少是以5年、10年為周期的”,許冉則以“系統建設”的戰略布局呼應這一長期主義,兩人一前一后、一穩一攻,共同以“創新”為核心,勾勒出京東外賣業務的發展路徑,推動行業向“圍繞品質供應鏈深耕”的方向轉型。
在京東的創新體系中,許冉提供了戰略定力和組織保障,郭慶則帶來了業務洞察和執行銳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京東在外賣行業的創新實踐——不是通過補貼戰爭奪市場份額,而是通過供應鏈創新和模式創新,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為用戶創造真正價值。這種雙核驅動的創新模式,或許正是京東能夠在外賣紅海中開辟新航路的關鍵所在。
創新是競爭的最大籌碼
盡管京東一再強調“不關注對手”,但郭慶的訪談中,仍以“創新能力”為隱性武器,對美團、淘寶閃購的模式短板進行了針對性回應——在他看來,對手的模式缺乏核心創新,更多是“路徑依賴”或“跟隨模仿”,而京東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差異化壁壘。
在補貼與單量方面,郭慶指出,“現在的市場增量來自大量的惡性補貼”,他表示:“現在外賣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供給側,因為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現在的外賣補貼大戰并不改變供給,只是在短期內通過低價,拉動了一部分需求,一定不可持續。要把注意力和資源投到長期的供給上,這是我們的內部共識。”
在騎手權益方面,他表示“總得有平臺做這個事(簽合同、交五險一金)”,直言“一些平臺直接剝奪了騎手繳納社保的權利”,這里的“一些平臺”直指美團等采用“外包騎手”模式的對手。郭慶認為,這種模式“不是道德問題,是法律問題”更是缺乏模式創新的表現——京東通過“全職騎手+五險一金”的創新模式,既保障了騎手權益,又提升了服務穩定性,而對手仍停留在“低成本外包”的舊路徑中,缺乏對騎手權益保障的創新思考。
談到即時零售對京東核心品類的滲透,郭慶稱“真正和3C家電相關的單不多”,GMV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意在淡化美團閃購等平臺對京東的所謂“威脅”。他進一步補充,美團閃購的問題在于“缺乏供應鏈創新”:商品依賴第三方商家供給,品質管控弱、售后保障不足,而京東在3C家電領域的優勢,源于“多年積累的供應鏈創新能力”,如“211限時達”“自營售后”,這些創新形成的壁壘,是美團閃購難以突破的。
在利潤率口徑上,他質疑有人將GTV替代收入作分母,“利潤率自然'變小'了”,并強調京東的傭金“是行業內最低最透明的”,暗示其他平臺在數字上“動手腳”。這種“數字游戲”的背后,在郭慶看來,是“缺乏商業模式創新”的表現——京東通過“低傭金+供應鏈賦能”的創新模式,讓商家獲得合理利潤,而對手仍在“高傭金+補貼”的矛盾中掙扎,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最明顯的針對性回應來自他對“浣熊食堂”模式的評價。美團該業務強調“只做招商,絕不自營”,而京東則選擇重資產投入七鮮小廚。郭慶雖未直接批評,但明確表示“時間會證明一切,我對七鮮小廚有信心”,暗含的判斷是:美團“輕模式“缺乏核心創新,僅停留在“場地招商”層面,無法解決食品安全、品質管控的根本問題;而七鮮小廚“重供應鏈、重品控“的創新模式,才能真正構建“好外賣”的標準,這是兩種模式在“創新深度”上的本質差異。
對于淘寶閃購,郭慶提到淘寶加碼外賣時間節點比京東晚兩個月左右,且淘寶APP里的外賣入口設計、頻道頁面、營銷形式都和京東基本上一樣,側面表明淘寶外賣團隊在學習京東模式。這一表述被解讀為“淘寶缺乏原生創新,更多是跟隨模仿”——京東外賣的模式創新源于自身供應鏈積累,而淘寶的“跟隨”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最終仍會陷入“補貼依賴”的困境。
并且,郭慶對整個行業“惡性補貼”現象的批判,同樣適用于淘寶閃購。淘寶閃購與餓了么聯合宣布“日訂單超9000萬”的背后,同樣是依賴補貼拉動單量,而這種模式在郭慶看來,是不可持續且無法創造長期價值的,因為它缺乏“能解決行業痛點的核心創新”。
郭慶的此次接收專訪,某種程度上補齊了京東在“外賣大戰”中一個更熟悉地面打法的指揮員形象。而許冉此前從集團高度定調,也為京東的“不參戰”提供了戰略合法性。兩人一前一后、一穩一攻,共同奏出京東迎戰外賣行業高烈度競爭的“雙聲部”,也讓外界看到,這家以供應鏈見長的公司,正試圖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而不是被動陷入他人發起的戰爭——重新定義一場行業大戰的走向與終局。
或許京東真正在意的從來不是單量第一的寶座,而是一個由它重新制定的、關于“好外賣”的游戲規則。在郭慶看來,當對手在數字游戲中不斷加注時,京東默默地將籌碼放在了另一張桌上——那里沒有炫目的增長曲線,卻有它最熟悉的供應鏈苦功與長期主義的價值投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