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國出售業務進入倒計時
出品/新消費Daily
撰文/Bale
據財聯社消息,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出售事宜已進入最后階段,博裕資本、凱雷集團、EQT與紅杉中國被列為最終候選收購方,交易預計將于10月底前最終敲定。
自“傳出”出售業務以來,星巴克中國在此次的出售計劃中,最初吸引了數十家競標者,高瓴、貝恩、KKR、騰訊、華潤、美團等都被傳為潛在買家,而最終候選名單是在8月27日結束的一輪競標后選出的。
此前,高瓴、凱雷等資方在參與星巴克中國股權競購時給出的企業估值為50億-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6億元-427億元)。
與此同時,在星巴克此前召開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星巴克董事長兼CEO倪睿安也曾直接表示:“超20家機構感興趣,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并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
自2024年11月,市場首次傳出星巴克正在研究中國業務的各種可能性之后,一年的時間,這場出售大戲或將迎來終局。
01
四大決賽圈成員的雄厚實力
具體來看,入圍最終名單的博裕資本、凱雷集團、EQT和紅杉中國各有優勢,都在消費投資領域有著豐富經驗。
博裕資本最近完成了北京奢華SKP商場的收購,展示了其在高端消費領域的布局能力。其在并購交易領域戰績顯著,曾參與阿里股份回購、日上免稅等項目。
凱雷集團作為國際老牌私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2017年聯合中信資本收購麥當勞中國80%股權的交易。那次交易后,麥當勞中國化身“金拱門”,一年曾開出1000多家門店,最終給凱雷帶來了超過6倍的回報。
瑞典私募巨頭殷拓集團(EQT)雖然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資金實力雄厚。2022年EQT完成了對亞洲前三大私募基金霸菱亞洲的100%收購,同年還將中國最大的蟲害防治運營商佳得安收入囊中。
紅杉中國的入圍令人稍感意外。但其在年初收購了歐洲知名音響品牌Marshall的多數股權,最近幾年在消費并購領域頻頻發力。
此外,據投中網報道,除了上述四位選手,春華資本也進入了星巴克視線。原因也很簡單,2016年10月,春華入股百勝中國。作為百勝中國的重要股東,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擔任百勝中國董事長,創始合伙人汪洋擔任董事。而后,公司便開啟了數字化轉型,不僅圍繞會員的全渠道連接和全場景服務建立了跨品牌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也在外賣服務上實現了渠道、調度、配送的全流程優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京東等產業資本(CVC)并未進入決賽圈。這反映了星巴克在選擇合作伙伴時的謹慎考量。
畢竟,產業資本通常帶有戰略協同目的,希望被投企業能服務于母公司的大生態,可能更傾向于尋求控股或更大話語權。而對希望保持獨立運營風格的星巴克來說,更注重財務回報的PE機構顯然是更優選擇。
星巴克如果引入騰訊、京東等CVC機構作為重要股東,還可能被市場解讀為“站隊”,進而影響與其他平臺的合作意愿。
綜合來看,進入決賽圈的每一個人都實力雄厚,但最終的決策權,依舊在星巴克手中。
至于誰更有機會?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星巴克的追求和目標。
一方面是“文化”的保留。
此前,星巴克曾要求意向買家提供關于企業文化、管理風格、可持續發展措施、員工待遇、潛在交易結構以及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商業計劃等信息。這些“星巴克的文化”能否被保留,或許都是要被納入考量的維度。
事實上,從日前星巴克中國與小紅書獨家合作,開啟“興趣空間”這一事也可以看出,星巴克依舊堅持第三空間的打造與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更加“務實”的目標。
尼科爾6月曾對《金融時報》所說,關于星巴克中國未來的目標之一,便是將門店數量從8000家拓展至20000家,誰能實現這個目標,誰就更有機會。
事實上,星巴克中國想要把自己“出售”,最直接的原因必然國內本土咖啡的競爭和擠壓,但顯然,星巴克也不想變得和競爭對手們一樣。
02
星巴克中國,態度有過反轉但最終一定會出售
事實上,對于出售星巴克中國的業務,星巴克的態度也發生過轉變。
最早的“傳言”來自于2023年。2023年9月,《中國企業家》報道指出,時任全球CEO納思瀚表示“中國區業務不分拆、不引入戰略投資者。”
結果不到十個月,他在2024年7月底的全球股東大會上首次松口,稱正探索在中國引入戰略合作伙伴。
但到了2024年11月,彭博社便開始報道稱,星巴克正在評估其在中國的戰略選擇,包括部分股權出售或引入戰略投資者。
彼時的星巴克方面就已持開放態度,表示“公司正在努力尋找最佳的增長途徑”。這一消息的背后,是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增長困境——從2019年到2024年,星巴克中國的營收幾乎停滯不前,在26-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5.16億-256.38億元)之間波動,而同期中國奶茶咖啡行業卻經歷了全面爆發。
來到2025年2月,外媒報道稱多家投資機構對收購星巴克中國表示積極態度,涉及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集團等,華潤集團和美團也作出初步接洽。
2025年6月,星巴克采取了進入中國25年來的首次降價措施,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系列共10款產品集體降價,以大杯規格計算,消費者平均每杯節省5元。這一舉措被視為星巴克應對市場競爭壓力的無奈之舉,也間接印證了其業務調整的必要性。
2025年7月,星巴克中國業務反向管理層路演吸引了高瓴資本、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近30家機構參與,提交了非約束性報價。在當月召開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星巴克董事長兼CEO倪睿安透露“超20家機構感興趣”,并明確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并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
2025年8月27日,經過一輪競標篩選,最終確定了入圍名單。此時,交易結構逐漸清晰——星巴克計劃保留30%股權,其余70%由多個買家分攤,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權,這一設計既套現部分資產,又保留對品牌的控制權。
2025年9月,收購案進入最后一輪談判階段。星巴克要求入圍機構在10月初前提交具有約束力的報價,雙方有望在10月底前達成協議。據披露,星巴克將保留其在中國的咖啡豆烘焙工廠控制權,以保障品質管控。
03
結語
星巴克發布的2025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6月29日)財報中顯示,當季合并凈營收增長4%至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6.56億元)。全球同店銷售額下降2%,但平均客單價上漲1%。第三季度,星巴克國際業務凈收入同比增長9%,達到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43億元)。在中國市場,營收7.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26億元),同比增長8%,同店銷售額上漲2%,平均客單價下降4%。
第三季度,星巴克凈新開門店308家,季度末門店總數達41097家;截至三季度末,星巴克在美國和中國門店數量分別為17230家和7828家,占公司全球門店總數的61%。
中國市場早已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場,且是少數仍具高增長潛力的核心區域。
這場歷時近一年的資本運作,不僅標志著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戰略的重大調整,也反映了國際品牌在華運營模式的轉變——從傳統的直營轉向與資本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而無論最終花落誰家,星巴克中國的未來將取決于其能否在中國市場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在保持品牌調性的同時,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遷、更堅決地推進下沉與數字化、更貼近地理解新一代消費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