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上線“拼好飯”的隱與憂
出品/零售商業財經
作者/嬴瀟
外賣是新茶飲的“客源擴音器”,卻也可能成為“利潤粉碎機”。
2025年的新茶飲市場,低價內卷的硝煙尚未散盡,頭部品牌喜茶的一系列動作卻引發行業關注。從入駐淘寶閃購(餓了么)全量上線4000多家門店,到在美團拼好飯推出6.9-9.9元的經典產品,這個以高端路線著稱的品牌,正以“多渠道擴張”的姿態,在存量競爭中尋找新的增長突破口。
圖:美團拼好飯
在新茶飲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喜茶上線美團拼好飯的舉動備受矚目。這一決策看似突然,實則是喜茶基于當下市場環境、自身發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深思熟慮后的戰略選擇。
渠道破界
從“單平臺依賴”到“多平臺布局”
回溯喜茶的線上渠道策略,曾長期聚焦“自建私域+單平臺合作”模式。2017年,為解決排隊與黃牛問題,喜茶推出“掃碼下單”模式,后續搭建的喜茶Go小程序積累了超1.5億會員,成為其數字化運營的核心陣地;對外合作上,僅與美團外賣綁定,甚至一度抵觸其他外賣平臺,認為“平臺是來搶流量和資源的”。
但2025年8月,喜茶的渠道策略迎來徹底轉變。8月22日,喜茶宣布入駐淘寶閃購(餓了么),4000多家門店全量上線,還聯合平臺發放100萬份免單卡,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門店標注“20元起送、免配送費”;幾乎同時,其在美團拼好飯上線椰椰芒芒、鴨屎香青檸茶等經典產品,折后價僅為常規零售價的6折左右,且主要覆蓋廣東清遠、湖北襄陽等下沉市場。
圖:喜茶
這一轉變并非偶然。一方面,外賣平臺格局生變,淘寶閃購在8月7-9日連續三天日單量破億,7月在商家、消費者及騎手三端投入超100億元,而美團為應對競爭,也試圖通過拓展與品牌的合作邊界鞏固優勢,喜茶成為雙方爭奪的關鍵資源。另一方面,新茶飲行業外賣訂單占比持續攀升,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現制茶飲店外賣GMV達952億元,占比從2018年的16.8%飆升至45%,外賣渠道已成為品牌不可忽視的增量來源。
圖:喜茶
值得注意的是,喜茶的多渠道布局暗藏“差異化邏輯”。在淘寶閃購(餓了么),其主打常規產品與常規價格帶,瞄準一二線城市的主流消費需求;而美團拼好飯則以“低價固定套餐”切入下沉市場,且拼好飯采用固定金額結算、不收取傭金的模式,既避免了與其他品牌的低價補貼內卷,又能通過“薄利多銷+集中配送”降低成本,實現品牌在低線城市的用戶滲透。
圖:網絡
長期以來,喜茶憑借高品質產品與獨特品牌形象,在一二線城市站穩腳跟,成為新茶飲行業的頭部品牌。然而,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逐漸飽和,增長空間變窄,開拓下沉市場成為必然。據統計,低線城市的茶飲市場規模近年來不斷擴大,消費潛力巨大,但競爭格局尚未穩定,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增長重構
從“規模拓店”到“渠道挖潛”
此次渠道擴張,本質上是喜茶在行業增速放緩、拓店瓶頸下的戰略轉向。此前,新茶飲品牌普遍依賴“規模擴張”獲取增量,霸王茶姬2024年凈增2929家門店,蜜雪冰城、古茗等頭部品牌也以千店、萬店規模搶占市場。但2025年,這一邏輯難以為繼——霸王茶姬將2025年門店增長目標降至1000-1500家,喜茶更是在2月發布內部郵件,宣布暫停接受事業合伙申請,明確“不參與數字游戲與規模內卷”。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15日,全國奶茶飲品門店總數42.9萬家,近一年新開11.6萬家的同時,負增長3.4萬家,行業正式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在此背景下,“渠道挖潛”成為喜茶的新增長引擎。
從效果來看,渠道拓展已初見成效。美團數據顯示,2025年“818神券節”期間,首次通過美團注冊喜茶會員的用戶環比增長59%;而拼好飯的下沉嘗試,讓低線城市消費者以10元左右的價格首次接觸喜茶,社交平臺上“喜茶接地氣”“味道確實不錯”的評價,印證了其在新興市場的用戶吸引力。此外,喜茶自有渠道的訂單仍依賴美團配送,節假日配送準時率超95%,平臺的履約能力也為其渠道擴張提供了保障。
與此同時,喜茶并未放棄“高端基因”。2024年9月,其發布內部信提出“拒絕同質化低價內卷”,2025年新品價格重回20-25元區間,還批量重裝多城門店,打造成都春熙路DP店等“靈感空間”,試圖平衡“高端體驗”與“大眾滲透”。這種“高端與親民同步”的策略,既避免了低價對品牌價值的損耗,又通過多渠道觸達不同層級消費者,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圖:美團拼好飯
而拼好飯用戶集中下單、商家集中出餐、騎手集中配送的模式,這種規模化操作大幅提升了運營效率。對于喜茶而言,集中出餐能減少制作環節的時間與人力浪費,提高出餐速度;集中配送則降低了配送成本,優化了配送資源配置。在門店單量較少時,拼好飯還能消化剩余食材,減少食材浪費,有效利用固定人工成本,避免資源閑置,提升整體運營效益,使喜茶在成本控制與運營管理上更具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行業拷問
渠道依賴下的“增長隱憂”
盡管喜茶的多渠道擴張為行業提供了新范式,但新茶飲品牌在擁抱外賣渠道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門店運營壓力”。社交平臺上,多位喜茶店員吐槽“今年是最累的一年”“訂單量暴漲”,古茗、喜茶等品牌的促銷活動還引發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下降”“服務態度變差”的投訴。外賣訂單的激增,打破了門店原有的出餐節奏,如何平衡訂單量與服務質量,成為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品牌調性稀釋風險”。喜茶多年來打造的“第三空間”體驗,強調通過門店設計與服務傳遞品牌價值,但在6.9元拼好飯、餓了么立減8元的優惠面前,其高端品牌形象被削弱。如何在“大眾渠道”與“高端定位”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考驗著喜茶的運營智慧。
更關鍵的是“渠道依賴的反噬”。當前,三大外賣平臺為爭奪即時零售高地,發起新一輪補貼大戰,現制茶飲因高頻消費屬性成為主要受益方。但平臺補貼具有臨時性,一旦補貼退坡,品牌能否維持訂單增量?此外,品牌對平臺流量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自身議價能力下降,長期來看不利于利潤空間的穩定。
從行業層面看,喜茶的多渠道擴張或許是新茶飲行業“進化”的縮影。在市場飽和、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品牌與平臺的深度合作將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通過平臺的用戶數據優化產品研發,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配送效率,在性價比與品質、效率與體驗之間尋找平衡,已成為頭部品牌的共同選擇。
對于喜茶而言,多渠道擴張只是開始。如何在下沉市場持續沉淀用戶、如何通過私域與公域的協同提升用戶粘性、如何在渠道擴張中維持品牌調性,將決定其在存量博弈中的最終勝負。而這場“渠道破局”之戰的走向,也將為新茶飲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新茶飲依賴外賣,利在突破堂食1-3公里的輻射局限,將服務延伸至5公里外,觸達辦公、宅家等客群;還能補充非高峰時段營收、分攤成本,并借平臺流量曝光與用戶數據優化經營。
但弊端顯著,平臺20%-25%的綜合抽成壓縮利潤,迫使商家在成本與品質間博弈;消費者易形成低價依賴,補貼減少則復購下滑;且過度聚焦外賣會忽視線下核心能力,導致商家喪失數據主權。
外賣是新茶飲的“客源擴音器”,卻也可能成為“利潤粉碎機”與“線下能力弱化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