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發布道歉信:“絕對權威者”賈國龍的一次大敗?
出品/鋅財經
撰文/川川
西貝發布道歉信了。賈國龍還是認錯了!
最新的道歉信中,西貝給出了9條整改方案。但是,在道歉信的最后,西貝還是倔強的加上了“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的話術。
羅永浩也馬上回應:顧客虐你啥了?
這也是賈國龍和西貝的第二次道歉。
“我應對方式有錯,改。做飯的圍著吃飯的轉,你說咋好就咋辦。”9月14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在行業群里的表態看似妥協,卻隨即話鋒一轉:“羅永浩是網絡黑嘴,是網絡黑社會,太壞了。”
這則截屏的流傳,讓本已平息的“預制菜風波”再度升級。羅永浩當晚在直播間回應:“我本來是想算了,結果他沒完沒了。現在全國都在教育他,他自己也承認要改,對我這個顧客,他表現得像一個‘網絡黑社會’。”
只不過,事情發展到現在,賈國龍認慫,西貝道歉,已經太晚了。
為什么賈國龍會發起自殺式自證?
就當外界認為事件趨于平息時,賈國龍在行業群里的“網絡黑社會”表述再次點燃戰火。羅永浩宣布:“賈國龍,那這件事我們沒法揭過去了。在中間再勸我的朋友,我們一律絕交吧。”
過程中,羅永浩已提出通過直播對話解決爭議:“我們還是找一個大的網絡平臺直播,當面公平公正冷靜理性地對一次話吧。相信這也能澄清西貝的真相,并且對中國預制菜產業和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做一些貢獻。”
賈國龍在此次危機事件中的應對,堪稱企業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
絕對權威下的決策陷阱在賈國龍的認知體系中,企業危機如同戰場,必須“正面硬剛”。這種思維源于其多年打造的“霸道總裁”人設:在內部管理中,他強調“決策權必須集中在創始人手中”。
這種絕對的權威感讓他在這次危機事件中,沒有人敢攔住他,或者沒有人跟他說真話。這是很多傳統企業的通病,一把手有絕對的權威。
當羅永浩的質疑出現時,賈國龍的第一反應是“起訴”,而非調查。他下令全國門店開放后廚,卻未提前統一話術;他要求員工“直面質疑”,卻未料到后廚工作人員會脫口而出“菜是前一天做好的”。
在這次公關危機事件中,可以看出,所有門店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準備的。簡直開啟了一場自殺式的自證。
這種失控的“透明化”,暴露了傳統企業決策鏈的僵化——一把手拍板,執行層只能機械服從,無人敢說真話。
全線失守的公關防線西貝的危機應對連續犯下三個致命錯誤:用法律對抗情緒、用流程替代真相、用權威壓制質疑。
最致命的是,賈國龍開放全國后廚的“自證”舉措,反而成了“自殺”行為。媒體鏡頭下,西貝廚師撕開真空包裝的烤魚原料,冷凍柜里躺著保質期18個月的南瓜泥,這些畫面在社交平臺引發二次發酵。但就是因為賈國龍是老板,沒人敢喊停。
網友戲稱:“西貝用直播自毀品牌長城。”賈國龍后來承認:“我現在陷入自證循環了。也談不上痛苦,但有點生氣,這事對西貝的傷害已經顯而易見。”
概念之爭,西貝輸得徹底
定義分歧背后的認知鴻溝賈國龍堅持認為:“按國家規定,我們沒有一道是預制菜。”他解釋:“預制菜是菜品做好到餐廳后,熱一熱即可。預制工藝不是預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預制工藝。”
然而,這種專業定義與消費者認知存在巨大差距。在普通消費者看來,只要不是現場制作的都算預制菜。
羅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一款西貝后廚使用的海鱸魚包裝配料表,上面標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等多種復配水分保持劑,保質期長達18個月。他質疑:“雖然這條魚到店時是生的,但經過添加劑的長期腌制保存,已非消費者所理解的‘鮮魚’。”
價值落差與信任危機西貝的“高端定位”與預制菜的“廉價標簽”形成尖銳對立。在羅永浩曬出的賬單中,830元的餐費包含15道菜,消費者難以接受為“工業化產品”支付現炒菜的價格。
賈國龍曾坦言:“貴,不是問題。貴得不值,才是問題。”然而正是這種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落差,成為了消費者不滿的根源。
更嚴重的是,西貝曾高調布局預制菜市場。2019年推出“賈國龍功夫菜”,賈國龍甚至表示“愿意把后半生賭在功夫菜上”。雖然該業務因市場反響不佳而陸續下架,但卻加深了消費者對西貝與預制菜關聯的印象。
權威失靈,傳統企業的通病
賈國龍在此次事件中表現出的“絕對權威”,是許多傳統企業的通病。
在企業內部,賈國龍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這種權威感使得他在危機事件中聽不進不同意見,甚至沒有人敢攔住他的錯誤決策。
據西貝內部人士透露,在此次事件中,所有門店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準備的。賈國龍一聲令下開放全國后廚,卻未考慮執行細節和可能風險,導致各地門店應對失據,反而暴露更多問題。
傳統權威與新消費時代的碰撞賈國龍的困境在于,傳統企業權威邏輯在新媒體時代已然失效。
在過去,企業可通過控制信息發布渠道掌握話語權;但在短視頻與社交平臺主導的“全民麥克風”時代,消費者既是受眾,也是傳播者、審判者。
西貝后廚的實時直播,讓每位消費者都能參與“審判”——一句“菜是涼的”的彈幕,就能引發品牌形象的震蕩。
預制菜國標即將出臺值得關注的是,這場爭論正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據報道,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這將使預制菜“身份”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也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羅永浩對此表示:“太好了,萬眾期待!!!”
消費者覺醒與行業轉型這場爭端反映了消費者主權意識的覺醒。在胖東來等企業以“極致透明”贏得市場的對比下,西貝的“42頁文件”顯得蒼白無力。
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冰冷的標準,他們要的是“看得見的真誠”——菜單上的預制菜標識、價格與價值的匹配、甚至是一句“對不起”。
數據顯示,超過六成消費者不愿意在普通餐廳吃預制菜,在高檔餐廳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1.2%。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最大要求是安全健康(73.06%)和知情權(60.98%)。
賈國龍曾透露,風波期間西貝日營業額下降100-300萬元。9月14日,西貝已通知全國門店暫停后廚參觀,并下架“羅永浩”套餐。但比短期業績下滑更嚴重的是品牌信任的損傷。許多消費者表示:“不介意預制菜,但在乎性價比與知情權。”
這場爭論看似關于定義,實則關乎信任;看似個人糾紛,實則是中國餐飲行業轉型的陣痛。當消費者主權遭遇傳統權威,當工業化效率碰撞體驗需求,西貝的困境也是整個餐飲行業的困境。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爭論已經推動行業向透明化邁進了一步。正如羅永浩所說:“我不反對預制菜,反對的是賣預制菜偽裝成不是預制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