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要與黃牛「決裂」
出品/36氪財經
撰文/謝蕓子
在泡泡瑪特2025年的中報會上,王寧從上衣口袋掏出了“迷你LABUBU”,現場一片歡呼,董事長的親自“代言”讓與會者印象深刻。消息一經放出,迷你LABUBU迅速火爆網絡。
出人意料的是,包括LABUBU在內,泡泡瑪特在二手市場的爆款產品,幾乎全面價格下跌。
社交媒體上,一邊是消費者的發文慶祝,另一邊則是黃牛及潮玩投資者的“哀鴻遍野”。
得物APP價格趨勢顯示,近90天以來,LABUBU第三代的成交均價始終呈下滑趨勢。截至發稿前,LABUBU第三代單個未拆盒、端盒的成交均價,皆較峰值下降了80%左右。
單看剛發布不久的“搪膠4.0 mini LABUBU”,在得物APP銷量最高的“L”款,成交均價也基本下降了30%。
36氪截自得物APP
焦慮的情緒傳達到資本市場,近半月以來,泡泡瑪特的股價也有一定回落。
截至發稿前的9月11日,泡泡瑪特收盤價為273.4港元/股,與8月26日339.8港元/股的最高值相比跌幅超過19.5%。
有分析認為,LABUBU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下跌,導致資本市場出現“逆轉情緒”。然而,仍有不少機構對泡泡瑪特維持“買入”評級。
中泰證券表示,泡泡瑪特的頭部IP勢能向上,出海空間廣闊。摩根士丹利則認為,泡泡瑪特當前的股價波動更多受技術及情緒因素影響,并非基本面惡化。
9月8日恒生指數調倉生效,包括泡泡瑪特在內的新晉成分股,或面臨短期的拋售壓力。此外,摩根士丹利也分析稱,“二手市場僅占總供應和需求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泡泡瑪特積極增加產能并打擊‘黃牛’炒作的背景下,過分依賴這一指標可能會產生誤導。”
換言之,此次的價格下跌與股價調整,是公司內部的刻意而為,王寧親手戳破了二手市場的造富神話。
“砍掉中間商賺差價”
更多場合下,泡泡瑪特都公開表示過對于優質IP的依賴與維護。
2024年的財報會上,泡泡瑪特高層就明確稱,希望公司賣的是好產品而非“理財產品”。進入下半年,泡泡瑪特逐漸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今年8月,泡泡瑪特供應鏈中心總裁袁俊杰透露,公司已將毛絨產能提升至去年同期的10倍以上,8月毛絨產能已達到了約3000萬只。
產能擴大的效應很快體現到新品中。
據ACGx統計,迷你LABUBU發售當晚,各平臺在30分鐘內累計售出約71萬單,且所有售出款全部為現貨。而此前發布的LABUBU 3.0“前方高能”系列,依次分8個批次預售,僅天貓渠道的銷量就超過70萬件。?7月10日,泡泡瑪特官方再次大規模補貨。
對兩個產品系列的補貨與大批次放量,使得LABUBU的“投機泡沫”被顯著擠壓?,黃牛也因囤貨邏輯的失效出現恐慌性拋售。?
然而,泡泡瑪特早期的商業模式——即盲盒屬性,以及超低的隱藏款抽中率,幾乎注定了公司與黃牛的“相愛相殺”。
在消費者的感知中,泡泡瑪特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通過“限量發售”維持產品的稀缺性。黃牛的投機售賣、超高溢價,也間接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只不過,當IP的熱度與輻射范圍達到一定量級,黃牛們對產品的無序搶奪,無疑會反噬企業的發展及IP自身的口碑。
再從渠道端來看,始終開設直營門店、直面消費者的泡泡瑪特,庫存及消費者的真實訴求,反而會被黃牛“第一時間”截流。種種原因致使,泡泡瑪特急需砍掉“賺差價的中間商”,盡可能削弱盲盒帶來的“投資屬性”。
此刻的泡泡瑪特或許希望,消費者至少能夠在二手市場以正價相當的價格買到普通款產品,對于極少數的隱藏款(通常比例在1:72),在市場“供給與需求”的雙重作用下,也能達到合理的價格區間。
理想的情況是,泡泡瑪特即能重新奪回產品定價權、保證消費者權益與公司及IP的形象,也能給到黃牛及潮玩投資者一定的利潤空間。對于普通消費者,整體產品的溢價也不會過分夸張,至少不會再出現泡泡瑪特與黃牛“一家親”的指摘。
而這或許也是泡泡瑪特通過二手市場、或是轉賣市場更好觸達消費者的最好結果。
仍考驗LABUBU的生命周期
拉長時間線來看,LABUBU在全球的爆火有一定偶然性。在泡泡瑪特與香港藝術家龍家升簽約后的幾年,LABUBU僅在小眾圈層受到追捧。
直至2024年6月,泰國明星Lisa在社交媒體高調宣傳并科普LABUBU,泡泡瑪特也及時抓住了這一波明星效應,同時在海外市場加速開店,對LABUBU的IP形象做進一步的開發。
據36氪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LABUBU已先后與VANS、優衣庫、GODIVA等品牌合作。但從成效看,僅與優衣庫的聯名較為出圈。或許也如王寧所言,LABUBU的商業價值才剛剛開始顯露。
此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泡泡瑪特最受爭議、股價及市值處于“U字形”底部的那些年,公司被提及的最多問題之一,就是MOLLY的營收占比過高。時至今日,盡管MOLLY已經交棒給了LABUBU、且各大IP營收的增速及占比都較為可觀,但LABUBU的超強發展,仍讓泡泡瑪特面臨單一IP帶動增長的老問題。
具體來看,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在2025年上半年營收高達48.1億元,占泡泡瑪特總營收的近三分之一。
此外,MOLLY同期營收達到13.6億元,同比增長73.5%;SKULLPANDA同期實現營收12.2億元,同比增長112.4%;CRYBABY同期實現營收12.2億元,同比增長248.7%。DIMOO同期實現營收11.1億元,同比增長192.5%。
除上述五大營收突破10億元的IP,泡泡瑪特HIRONO、星星人、PUCKY、HACIPUPU等13個藝術家IP也實現了過億元的營收。
36氪截自泡泡瑪特財報
值得提及的是,在泡泡瑪特打擊黃牛、擴大供應量的同時,優質IP的稀缺性也被稀釋,且在二手市場,LABUBU的價格下降,也影響了其余IP產品的價格。
得物APP顯示,星星人“好夢氣象局”系列未拆盒的成交均價,已較峰值下降35%;隱藏款“好彩天天來”,成交均價也較峰值下降42%。再以MOLLY“口袋朋友”系列為例,截至目前,其未拆盒成交均價已較峰值下降51%,隱藏款“最好別惹我”較峰值下降69%。
短期來看,這些都導致泡泡瑪特的股價承壓。
但長期來看,IP產品的溢價回歸常態,絕對有利于真實消費者的購買,二手市場的持續高溢價,反而會打擊真實消費者對泡泡瑪特的信心。
今年6月,泡泡瑪特宣布進軍電影領域,并將推出《LABUBU與朋友們》動畫劇集。王寧也曾對36氪強調,無論MOLLY還是LABUBU,只要一個IP形象成功推出,就會有很長的生命周期。
對于此刻的泡泡瑪特,未來的真正考驗仍在于LABUBU是否有持續講故事的能力,其勢能能否支撐到下一個爆款IP的到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