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02-2010年商業發展規劃(上) 來源: 聯商網 2004-02-04 15:03 南昌全市總面積7402.36平方公里,2001年末人口440.15萬人(含南昌市區及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縣)。本規劃范圍為南昌市區(以下簡稱南昌市),總面積617.07平方公里,2001年末人口174.67萬人。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城市,也是中國中部地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2001年,在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圍繞實現"富民強市"總目標,致力做好"兩篇文章"總要求,即把南昌建設成為現代區域中心城市、現代文明花園式英雄城市,經濟發展呈現強勁加速態勢,大多數經濟指標呈兩位數增長,創下南昌市近幾年最好成績,走在全國、全省發展的前列,出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局面。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5.62億元,同比增長12.1%,比全省平均高出3.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8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6.52億元,同比增長12%,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2.5%.在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南昌市已經制訂了《南昌市中心城總體規劃布局構想(2001-2010)》(見附圖1)。根據重新確定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南昌市中心城2001年建成區面積130平方公里,190萬人;2005年將擴大到180平方公里,210萬人;2010年發展到260平方里,260-300萬人。形成一個核心區(昌南、昌北)和五個衛星城區(蓮塘、望城、灣里、樂化、羅家片區)的城市新格局。十年間,中心城面積將擴大一倍,人口增長40%,城市面貌和人口分布狀況將有極大改變。為此,必須高起點的制訂南昌市商業發展規劃,以適應城市新一輪發展,消費水平新一輪提高的需要。 一、南昌市商業發展現狀分析"九五"期間,南昌市商貿業有較大增長。表現在(l)經濟指標穩步提高。200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41億元,城鄉集貿市場成交額達157億元,"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2%和20%。2000年商貿業實現增加值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0.2 %,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2.7%。(2)流通改革逐步深化。全市糧、棉、豬、菜、副食品、化肥、生產資料體制改革基本完成;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已經完成了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組建了七大商貿集團,放活了中小企業。(3)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九五"期間,新建改造營業面積8萬平方米,引進外資773萬美元,內資9421萬元。新型業態不斷呈現,一批購物中心、超市、連鎖店很快興起。(4)市場建設初見成效,為適應搞活大流通的需要,近年來,全市市場建設累計投資56億元,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市場257個,總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市場提供就業崗位12.1萬個,2000年成交總額15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7個,年上交增值稅近8億元。中國九大日用品市場之一的洪城大市場2000年商品交易額達71億元,創稅利6000萬元。本次普查,2001年末南昌市商業共有12056戶,經營面積已達156.66萬平方米,人均達0.897平方米。(含各類市場,其中零售、餐飲,服務業86.56萬平方米,人均0.496平方米) 但是,從總體上評價,南昌市商業仍處于傳統商業為主體開始向現代商業轉變的階段。主要表現在:(l)傳統商業仍占主要地位,現代連鎖大型綜合超市、品牌專賣店才開始進入,現代化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尚未出現;(2)商業大多集中于舊城區,面貌陳舊,尚未形成不同功能多層次商業布局的新格局;(3)多元化的商業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大多是競爭力不強的國有集體商業企業和新發展的個體私營商業,規模化程度很低,而外資跨國商業和全國連鎖商業集團剛剛開始進入;(4)作為中國中部地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又處于中國三大經濟區的結合點和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大流通的功能,至少區域性的集散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當然,商業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南昌市整個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1214美元),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實施(規模擴大、人口增長)相關,而新的十年將為南昌市商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二、南昌市商業發展的新機遇新的十年,南昌市商業發展將面臨四大新機遇(一) 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為商業發展提供發展空間。根據南昌市中心城總體規劃布局構想,南昌市商業將有條件形成三個層次布局:(l)核心區的內層(內環線以內)形成中心商業區,而且將形成贛江兩岸(昌南、昌北)協調發展,重點發展北岸(昌北)的新格局;(2)核心區的外層(外環線以內,內外環線之間)將隨人口遷入形成若干區域性商業中心,將是商業發展新的增長點;(3)五個衛星城區商業。十年間,中心城面積擴大一倍,人口增長40% ,(由 190萬人增到 260-300萬人,增加 70-110萬人),將為商業發展提供很大的空間和購買力增長的基礎條件。 (二)經濟快速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為商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南昌市2000年人均GDP1214美元,正處在經濟增長的起飛點。十年中,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引入,支柱產業汽車、航空、造紙、制藥產業增強,傳統工業由東部梯度轉移進入,現代生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和集散,以及第三產業的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旅游業、商貿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南昌市經濟總值將較快增長,在居住人口相應增長的基礎上,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必將很快提高。據預測,2010年南昌市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800億元,比2000年435億元,增長314%,人均3630美元,比2000年1214美元增長199%。2000年南昌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34元,2005年將達9600元,2010年將增到17500元。由于經濟增長,收入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預測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300億元,比2000年增長一倍,2010年將達600億元,比2005年再翻一番。巨大的社會消費品購買力增長將為商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中國入世承諾實現,為南昌市商貿業發展融入國際化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根據承諾,中國的零售業、批發業、代理業,特許經營業等各類分銷系統將逐步對外資全面開放。南昌市作為省會城市和中部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國際商業將會以多種形式進入。作為先導的國際零售業已經開始進入,并將形成適度的連鎖規模,向周邊城市發展。由于江西加工工業移入,無污染的現代生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的優勢,也有可能發展成為國際商業采購中心之一,南昌市由于地理和交通條件的優勢,有可能成為集散配送中心之一。不僅國際商業,將加快進駐南昌,而且國內大型連鎖商業集團也將由東。南、北三面進入南昌市(現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商業集團已開始進入)。因此南昌市的商業將改變封閉狀態,走向全面開放的國際、國內化商業中心城市。 (四)省、市政府對商貿業的重視并列入支柱產業之一。 這是商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條件。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全省實現"三個率先",把南昌市建成中國中部"現代區域性中心城市",建成"現代文明花園式英雄城市",并對商業提出"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城外大流通"的具體要求,這些都為商業發展的正確定位和發展思路提供切實的依據。商業的發展必須根據省、市政府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南昌市總體發展規劃,進行商業規劃,并且隨著這些總體目標和總體規劃的實施而逐步實施。這將為商業發展提供確實的政策法律依據和規劃保障。由此,南昌市商業將進入新一輪十年大發展時期。 三、南昌市商業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2002-2010年南昌市商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應該是逐步建成現代化和國際化商業(2010年必須實現現代化,而國際化需視多方環境,時間還要長一些)。功能定位應該是l,中國中部地區旅游、購物休閑中心之一;2,中國中部地區物流集散中心之一。 總體目標定為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商業的理由是:(l)目前南昌市商業正在由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轉變的起點上,十年時間完全有可能實現現代化;(2)都市改造步伐加快,舊城區"只拆不建",新城區按現代化城市規范建設,必然帶動商業"減老增新",逐步成為現代商業;(3)國際、國內現代商業進入,必然帶動南昌市商業現代化。 2010年南昌市商業現代化目標應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l)商業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明確;(2)主要商業業態達到當時國內先進水平;(3)商業的行業結構(如購物、餐飲、娛樂等)和商品經營結構適應現代消費需求;(4)商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和管理技術水平,尤其信息化達到先進水平。 至于國際化程度,需視南昌市產業發展的國際化程度逐步實現。到2010年可以體現南昌市商業有一定程度的國際化水平,如跨國商業集團進入,國際采購中心進入,國外商務、旅游者進入,南昌商業跨國發展程度以及在南昌市商業中經營理念、商業布局、業態結構、管理技術水平等符合國際規范的程度。 功能定位中國中部旅游、購物中心之一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的理由是(l)中國中部五大中心城市(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都在快速發展,發展的水平不同項目各有長短,發展條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南昌市利用廬山、梅嶺國際高級旅游度假區,井崗山、南昌本身歷史名城旅游區以及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發展成為二個"中心之一"應屬題中之義,而且發展得好,應在中部五大城市商貿業中名列前茅;(2)商業"以人為本",城市規模 發展,人口增加,消費水平提高,購買力增長,到一定規模(如260萬人,600億元零售額規模)必然引起中外商業的注目,引起中外名牌商業企業的競相進入,商業的層次就會不斷提高,就有條件形成中部地區旅游購物中心之一(爭取領先成為"旅游勝地,購物天堂");(3)大市場和大流通還有相當潛力。南昌市市場交易額發展一直大于零售額。2001年全市市場交易額186億元,比2000年157億元增長18.4%,200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0.8億元,比2000年l44.4億元增長11.4%,市場交易額的規模和增長率均高于零售額,說明市場的集散作用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如洪城大市場2001年交易額82.38億元,已是體制較新、規模較大、起點較高、配套較好現代化交易市場。已成為"外來外去"為主體的集散市場。南昌深圳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立足南昌,面向全省,輻射華東的全國十強(農產品)市場的第二位。何況京九線在南昌設站及南郊向塘編組站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因此應力爭建成中國中部對周邊有強大輻射力的物流集散中心之一。 實現功能定位二個中心的要求,必須要有具體項目支撐:(1)以國際、國內聞名的廬山、梅嶺、井岡山、南昌城為主體,組織強吸引力的旅游網絡,與國際旅游業合作重組南昌旅游業;并且市委、市政府已經提出把南昌建成中國最優美的城市之一。(2)以城內大商場為主體,包括一個市級商業中心和近十條各有特色的專業街為基礎,充分顯示既有現代化商業,又有江西古文化底蘊的南昌商業風采;(3)以外環線周邊十個大市場及市外三大現代物流園區為支撐,對周邊省區發展強輻射功能。市場從業人員可由目前12.1萬人增加到20萬以上。而且要吸引全國東部、南部省份的經營者進入,大規模經營商業,使南昌成為中國中部的"萬商云集"地之一。 為了實現上述一個目標(現代化、國際化),二個中心(中部地區旅游、購物中心,物流集散中心),除改變傳統商業觀念,正確制訂商業規劃以外,南昌市商業必須實現四大改變。 1.提高層次。目前南昌市商業層次不明,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層次差距擴大,商業經營必須提高層次,拉開檔次。針對不同消費層次,形成相適應不同層次的商業。不同層次的商業也應有不同的目標市場。從南昌市經濟發展趨勢看,應形成大眾化消費和較高層次消費商業,以適應"先富起來群體"和國內外旅游者的消費需求。 2.擴大布局。不能再以舊城區為框框考慮商業發展,而應從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來考慮商業的發展。不能從昌南舊城區80平方公里,而應從260平方公里來考慮商業布局。而且,新的發展區將有大批居民遷入,購買力也相對較高,會形成區域性商業中心(即次商業中心,下同),而且是今后十年商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 3.完善功能。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消費提高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現"綜合消費".按發達國家、發達城市先導經驗,到達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其消費結構將是吃、穿、用基本消費占60%,多樣化、服務型消費占40%。因此商業除發展提高購物功能外,還應著力發展餐飲、文化、娛樂、休閑、健身、旅游、賓館等多樣化功能,來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4.強化輻射。考慮商業發展不能局限于零售商業,(當然更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國有集體系統商業),而應考慮強化輻射的集散型商業。尤其作為省會城市和中部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南昌市,更應較多考慮其輻射功能。從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和完善,加入WTO提供的批發、代理、特許經營等商機,也應強化南昌市商業的輻射功能。 四、南昌市商業發展的量化指標和層次布局2010年南昌市商業在一個目標(現代化、國際化)二個中心(中部地區旅游購物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的基礎上,其量化指標是:l.零售商業總面積(含購物、餐飲、服務業)260萬m2,比2001年 86.56萬m2 增加200.4%。 2.大市場經營面積600萬m2,比 2001年 138萬m2增加334%。 3.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00億元,比2001年160.8億元增加273%,大市場交易額達600億元比2001年 186億元增加223%。 4.人均商業面積1平方米,比2001年0.496平方米增加一倍;商業每平方米營業額 2.3萬元比 2001年 l.86萬元增加 23.6%。 以上發展均按實際逐步擴大,而且都是"推陳出新","有增有減"按需擴大。從2002-2010年近十年南昌市商業發展,在260平方公里,260萬人口的規劃區域范圍內,應逐步形成六個層次商業:(l)一個市級商業中心,近十條名符其實的專業特色街;(2)四個(或六個)區域性商業中心;(3)五個衛星城區商業中心;(4)按居住區不同規模和消費特點形成一批社區商業中心;(5)在城郊結合部發展十個大型規范的專業市場;(6)市外大流通,建設三大物流集散中心。 (一) 一個市級商業中心,近十條以上名符其實的專業特色街。 市級商業中心主要集中在東湖區和西湖區。據本次規劃市場調查"八一廣場"周邊日客流量達35萬人次(詳見調查報告)預計近十年內南昌市的其他地區還不可取代。它是超廣域性商業中心,目標市場面向全市中等以上廣大消費者。因此南昌市的市級商業中心應以"八一廣場"為中心,以中山路為商業主干道向周邊輻射,形成各有特色的近十條專業特色街。其具體布局設想是:1."八一廣場"北部觀禮臺和工人文化宮拆除后華特實業新建五星級商務寫字樓"財富廣場"裙房和萬達集團興建的"購物廣場",建議引入國際商業集團開設購物中心和名品廣場大元集團興建的地下購物廣場,建議在改善進出通道條件下建成大眾化購物商場。使三大購物廣場形成適度的錯位競爭,把"八一廣場"建成為南昌市最繁華的大眾化購物、休閑廣場(南端為地上紀念碑、噴泉、大綠地廣場)。如城市規劃、交通部門論證可行,建議在八一廣場跨八一大道至中山路東端處,建一大環型天橋,四角自動梯輸送,既方便商業中心人行連通,保證八一大道車流暢通,又可成為南昌市中心的一個新景觀。 2.中山路。"八一大道"到勝利路全長1300米左右,建成以大型百貨商廈和品牌專賣店為主體的時尚流行購物街(服飾為主體)。兩端有南昌百貨大樓和太平洋百貨大型百貨商廈,中間應不斷調整結構成為品牌專賣店一條街。在條件成熟時,遷走南昌二中擴大南昌百貨大樓;拆除西湖路口、工藝美術集團等(金帝廣場)周邊舊房以及萬壽宮市場(臟、亂、差),建成中山路上休閑廣場(或復建萬壽宮)。并與東湖、西湖連接形成花園式購物環境。根據國際商業發展經驗,大型百貨商廈應嚴加控制。 3. 專業特色街。專業特色街是按消費發展需要,由經營商逐步進入,按市場化運作逐步形成的。而且隨著消費的變化,隨之興衰,經營商也會優勝劣汰。政府的責任是"引導、規范、配套".根據發達城市的經驗:專業特色街總長度應在200米以上;特色店數量在30家以上,或占本街店鋪總數80%以上;年營業額分別不同行業必須達到相當規模;交通便利,總體布局合理(符合總體布局規劃),街面清潔雅致;經營特色明顯,在同類商業街中具有龍頭地位作用,在市民中有較高知名度;有統一的管理部門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應由市區商業部門分批組織評選,建章立制,長效管理。 目前南昌市各區建立專業特色街積極性很高,市商貿委提出建立十條專業特色街,東湖區提出培育建設8條專業街,西湖區提出培育建設6條專業特色街(市區提出有交叉重復)。課題組認為應由市商貿委按條件分批評審。2005年前建議形成名符其實的近十條專業特色街,2005年以后再按消費變化發展。但是根據國際、國內經驗,專業特色街應該肯定是市級商業中心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南昌市商貿委提出為主,結合東湖、西湖區的培育建設設想,課題組建議形成:(l)勝利路:珠寶、鐘表、服飾街(步行街不是特色,且不宜過長),應與中山路錯位,由于通過八一大橋對接新區,品位上調整到高于中山路。與專業街無關的單位應該動遷、置換、調整。 (2)孺子路:餐飲一條街。已有各類酒店、舞廳、酒吧80余家,有很好發展前景,但要培育品牌和特色,解決停車車位,適應餐飲消費新趨勢。 (3)撫河路中段:旅游、休閑、餐飲一條街。此街全長1000余米,現有商業網點80多家,其中:休閑、娛樂、茶座、西式餐廳、食品店等網點達66%,有一定規模,并且周邊環境美化、綠化、亮化達到一定水平,市政府擬將撫河路打造成為"上海的外灘".(4)淵明南路:鞋類一條街。已有鞋類經營戶70戶,占經營總戶數76%。應多集中各類品牌,改變雜亂狀態,形成規范的專業鞋類品牌一條街。 (5)站前西路:餐飲一條街。作為火車進入南昌市中心的前沿性專業特色街,東與車站相望,南與繩金塔仿古旅游一條街相銜接,形成一個新的專業消費區。 (6)繩金塔街:以繩金塔重建為契機,興建繩金塔仿古旅游一條街,形成南昌市區南部新的旅游景區和消費活動中心。 (7)滕王閣、后墻路:人文景觀仿古一條街。以騰王閣為中心,依托省博物館、省圖書館,再集聚一定文物、文化休閑、餐飲業,成為南昌市古人文景觀一條街。 (8)八一大道中段:賓館一條街。八一大道和井崗山大道是縱向貫穿南昌市的南北大通道,尤其是八一大道中段,(江西賓館到南昌賓館)是經過八一廣場等中心商業區的大通道,周邊已建成高中級星級賓館10家,適應了旅游、金融、商務、商業活動的需要,是商旅結合的重要專業街,應該成為中心商業區的組成部分。 (9)福州路休閑旅游一條街。位于八一大道和二七北路間,全長800米,以高中檔餐飲賓館為主,已有各類酒家、賓館30多家,已經是集餐飲、休閑、娛樂、運動為一體的休閑、旅游一條街,應引導規劃其進一步發展。 以上九條專業特色街中,餐飲休閑娛樂街四條,仿古旅游文化街二條,服飾鞋類專業街二條,賓館酒店街一條。紅谷灘新區在建成區域性商業中心過程中,應按21世紀新的消費需求(如IT專業、現代辦公文化用品、工藝禮品、家用電器等),在豐和大道或紅谷路,引導建設新的專業特色街區。由于南昌市專業特色商業街尚在培育建設中,不確定性很大,以上專業特色街僅是輪廓性設想,尚需經過實踐和評審鑒定。還要進行街面整治、燈光設計、規劃停車場、建立管理機構等一系列軟硬件的配套建設。而且隨著舊城區改造的推進和消費變化,有的專業特色街將出現"推陳出新"和"優勝劣汰",舊的消失,形成新的專業特色區(塊狀),在十年發展中將是動態的但是南昌市中心商業區將以八一廣場為中心,以中山路為商業主干道,由近十條專業特色街(街區)組成的格局在2010年前十年中是不會改變的。 (二)四個區域性商業中心。 分別在郊區的城東片區、朝陽片區,青云譜區的城南片區和昌北的牛行片區紅谷灘新區,建設四個區域性商業中心,是十分必要的。是分流中心區商業功能的重要舉措。 1.城東片區商業中心。位于南昌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區,青山湖周邊新建居住區,(現已有10多萬人)應形成南昌市東北部區域性商業中心。其選址可在南昌大學周邊,(上海路、北京路段)交通便捷,以現有商業為基礎逐步擴建形成。 2.城南片區商業中心。位于江鈴汽車城、洪都航空城、新建南昌昌南工業園及南部新建住宅區,居住人口達20萬人以上,應形成南昌市南部區域性商業中心。其選址可在包家花園周邊(井崗山大道南路)和象湖景區地段,以現有商業為基礎,逐步擴建形成。 3.朝陽片區商業中心。位于贛江邊新開發高層居住區,將有舊城區改造中大批新居民遷入,也有大批外來居民遷入,估計可達20萬人。可在南昌大橋進入舊城區的洪城路、撫生路或桃花路周邊形成南昌市西南部區域性商業中心。其選址可在現有商業基礎上逐步擴建形成。 4.牛行片區紅谷灘新區區域性商業中心。牛行片區南部紅谷灘新區將是南昌市行政、金融、商貿中心,南昌市委、市府、人大、政協已遷入紅谷灘。牛行片區將成為南昌市的"浦東新區",紅谷灘地區將成為南昌市的"陸家嘴",是南昌市的CBD地區,與舊城區隔江相對,將成為南昌市的新區,2010年估計居住25萬人,有極大的發展潛力。2010年可先建成區域性商業中心(或副中心),2010年后應成為南昌市第二個市級商業中心,其品位、檔次將超過以舊城區為主體的第一個市級商業中心。 除上述總體規劃提出的四大片區以外,本規劃還建議在下列二個地區建設區域性商業中心:l、青山路區域商業中心。地處老城區北偏東,有江西紙業集團、江西化纖廠等大型企業,董家窯、青山路二個街道現有人口 14萬人,房地產商已進入進一步開發,可成為城北區域商業中心。 2、牛行片區鳳凰洲區域商業中心。位于牛行片區北部,北倚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園區,有相當發展潛力的新的人口集聚區,應建設區域性商業中心。 區域性商業中心應改變舊商業區格局,形成以現代多功能購物中心,大賣場、大酒店、品牌專賣店廣場為中心的現代商業群體,適應新的消費需求。 (三)五個衛星域區商業中心。 可在蓮塘、望城、灣里、樂化、羅家建設五個衛星城區商業中心。由于這五個衛星城區居住人口到2010年僅1O-20萬人,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形成大的商業中心。這五個衛星城區離核心區路程較遠,因此應建成以基本消費品為主體的屬地型商業中心。當然,商業規模和結構應視不同人口規模和城區特點設置。如蓮塘現有10.4萬人,2010年將達20萬人,且地處南部交通樞紐,可建成類似區域性商業中心,使其具有一定的輻射作用。灣里,市政府擬把其打造成南昌市后花園,應按旅游休閑區特點設置商業。 (四)社區商業配置。 社區商業配置按不同人口規模和功能,形成居住區商業中心(2-5萬人)和居住小區商業(0.4萬人左右)二個層次,少數新建大型居住區也可形成社區商業中心(5-10萬人)。舊城區改造形成的居住區,由于鄰近市區商業中心、商業街,因此只需建以室內菜場、連鎖超市為主體組成的居住區商業中心和以便利店、快餐店為主體的居住小區商業(街坊商業)。在大規模建設的新居住區,則社區商業中心、居住區商業中心、居住小區商業三個層次建設比較分明。社區商業中心一般以多功能社區購物中心為主體形成塊狀或條狀商業群。社區商業配置必須以便民利民為目標,是現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南昌市實際情況可在東湖、西湖區舊城區改造中,逐步改建形成居住區商業中心和居住小區商業;在城東、城南、朝陽、牛行四個新建大規模居住區,以及五個衛星城區,可以規范建設三個層次的社區商業。當然有的社區商業中心可與區域性商業中心和衛星城區商業中心合并建設,發揮雙重功能。 (五)城郊結合部建設十個大市場。 城郊結合部建設十個大市場。現在中心城區的大市場應逐步撤出,到城郊結合部,外環線周邊。大市場的功能應逐步轉變,由零售為主轉變到批發為主,發揮集散作用。大市場管理應由粗放、綜合、低層次市場走向規范、專業、高層次(指管理體制和技術手段)的大市場南昌市大市場建設的重點在南部青云譜區和東部青山湖區,外環路周邊,可利用其交通優勢進行集散。要以當地產品優勢、豐富資源為依托,以發揮區域性集散作用為重點,突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南昌洪城大市場及農產品、果品、生豬、肉食品、水產品、日用品、建材、摩托車、汽車及配件等,10個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的區域性商品交易市場。洪城大市場年交易額2004年左右將突破100億元,將在結構調整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南昌深圳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進一步擴大和昌南大市場、江西國際汽車城、南昌建材大市場、南昌肉制品批發市場等的建設和發展將進一步推進南昌市十大專業市場建設,發揮中部地區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 (六)市外大流通建設三大物流集散中心。 建設物流集散中心是發揮中國中部地區物流集散中心之一的重要條件。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設一般應具備三個條件:l、現代化交通的結點。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水路等四通八達。 2、流向明確,符合物流集散最佳路線、最大經濟效益。 3、在全市統一規劃下,經委、外貿、公用、物資、建筑、商貿等部門聯合建設,成為綜合性的物流園區或樞紐港。 根據商業特點,在現代物流園區中應建設兩類企業:一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適應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外合資企業)全方位委托的需要;二是大型配送中心,適應大型企業市內外甚至省內外連鎖網絡的配送需要。按南昌市的交通布局規劃及物流去向,從商業角度可以建設三個以上物流集散中心:1、南部青云譜物流集散中心。青云譜區域毗鄰鐵路貨站和國道,原有一定的物流設施基礎,可建成向南和向東物流集散中心。 2、西部西客站物流集散中心。西客站區域有高速公路和即將建設的新鐵路支線,并處于紅谷灘新區,可以建成向西方向的物流集散中心。 3、北部昌北物流集散中心。北部區域(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是南昌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這里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水路交通匯集,可以建成向北方向的物流集散中心。 此外,城東地區也應布局1-2個物流集散中心。 (附圖2《南昌市中心城商業規劃布局構想》規劃圖P14)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