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賠了10萬”!爆火的生燙牛肉米線開始降溫關店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三水
頭圖/小紅書用戶“發現南京”
“7元吊龍”的狂歡,正被殘酷的現實打回原形!
年初,憑借“30秒出餐+高性價比”的模式,生燙牛肉米線店在短短幾個月內席卷全國。有頭部品牌門店擴張至500多家,簽約門店數達700家,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鮮切現燙”的標識。
然而火爆不到一年,這個曾被瘋狂追逐的賽道就迎來批量閉店潮。
南京一家鮮燙牛肉米線店開業不到一個月就悄然歇業;社交平臺上,“門店轉讓”、“設備急售”的帖子層出不窮,密集如雨。
昔日大排長隊的生燙牛肉米線店,如今正以比燙熟一片牛肉還快的速度,批量消失。
生燙牛肉米線到底經歷了什么?
01
“鮮”風尚未停止,
生燙牛肉米線就迎來了倒閉潮
“鮮”,無疑是今年餐飲圈最猛的風。
海底撈在多城鋪開“鮮切工坊”,太二搖身變成 “鮮活”炒菜館、鮮切雞肉火鍋開始扎堆冒頭……而在這股“鮮”食風暴中,生燙牛肉米線憑借“現切現燙”的賣點,一路高歌猛進,在全國開出上千家門店,成為現象級品類。
但誰也沒想到,這把火僅燒了幾個月,就變成了一堆“閉店灰燼”。
1、閉店潮蔓延:從排隊爆滿到空店轉讓
“開店不到三個月就關門。”
上海閔行區梁千千生燙牛肉米線店,紅色標語還鮮艷地貼在墻上,店內卻早已人去樓空。
這并非個例,從上海、廣州到南京、成都,類似劇情正在全國各地密集上演。
南京江寧萬達附近一家以“新鮮牛大骨熬湯”為賣點的生燙店,5月剛做完開業促銷,7月就徹底搬空了后廚;廣州天河北一家曾日日爆滿、宣稱“十三年米線老手藝”的生燙牛肉米線店,如今大門緊縮,平臺上顯示“暫停營業”;上海更有創業者投入20多萬開店,結果僅運營兩個月就黯然退場……
即便是連鎖品牌也未能幸免。上海柳州路的阿佑生燙牛肉米線店,開業時大排長龍,如今只剩下玻璃門上“房東出租”四個大字。在虹口,該品牌去年開出的一家門店也已停業。
另外一些商家雖然仍在苦撐,但上座率已大不如前。哪怕地處商場、醫院等人流密集的區域,飯點也乏人問津,與周邊餐廳的熱鬧景象形成殘酷對比。
2、加盟陷阱頻發:創業者的 “速虧” 困局
隨著閉店潮一同浮出水面的,是接二連三的加盟糾紛。
今年3月,藏先生支付2.98萬元加盟了某生燙牛肉米線品牌,結果開業后日均營業額僅約200元,毛利率低至20%?鄵稳齻月后無奈關門,總計虧損了10萬元,最后還輸了官司。
在常州,有人以10萬左右的金額加盟開了一家70平的生燙牛肉米線店,僅干了十幾天就著急轉讓,該店家直言“不知道這么難,自己做了才知道”。
低門檻、高回報的話術吸引大量小白創業者入局后,等來的卻不是暴富夢,而是“速虧”結局。
3、轉讓潮爆發:二手設備成 “退潮” 見證
閉店潮的另一面,是鋪天蓋地的轉讓信息和堆積如山的設備拋售。
在 58 同城、抖音等平臺上,“生燙牛肉米線店轉讓” 的的帖子比比皆是。福州臺江區一位店主掛出 “接手即可營業” 的轉讓貼,197㎡的沿街旺鋪地處人流密集區,可帶品牌轉讓,卻長時間無人問津。
廣州某地鐵口200米處的門店,雖然人流不斷,卻難抵周邊同類型門店的競爭,最終不得不掛上“旺鋪轉讓”的牌子。
二手市場更是見證了這場退潮的瘋狂。10元3張的椅子、400元的三層展示冰柜、原價上萬的燒烤爐砍到600元……一批批九成新的設備,最終只能以“骨折價”銷售。
02
開店不到一年就關門,
生燙牛肉米線為何走下神壇?
在高度內卷的餐飲市場,生燙牛肉米線一度殺出重圍,成為新的創業風口。
然而作為現象級品類,生燙牛肉米線也沒能逃過市場洗牌,多地開始規模性閉店。
火不過一年就關店的生燙牛肉米線,能給餐飲人哪些啟發呢?
1、 跟風式開店,并未形成稀缺性
今年2月,“云姍姍鮮燙牛肉米線”在上海愛琴海開業。
作為該商圈第二家生燙牛肉米線店,其直接響亮打出了“鮮切吊龍只賣8元”的口號,一度引人關注。
然而僅3個月后,“云姍姍”就迎來了它的“死對頭”——喬杉杉生燙牛肉米線,不僅店鋪選址在對面,裝修風格類似,且直接喊出了“鮮切吊龍只賣7元”的口號,公開叫板。
自此,“8元吊龍”條幅被撤,云姍姍也走向了關門。
這樣的情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在全國各地上演。在“低門檻、高回報”的加盟宣傳攻勢下,生燙牛肉米線店一度以近乎失控的速度野蠻生長。
在廣州某熱門商圈,短短500米就有5家生燙牛肉米線扎堆布局。
與此同時,無論在裝修、產品風格上,各家都沒有差異化亮點,廢墟風成了標配,“7元鮮切吊龍”的口號在每一家同時奏響。
這種 “貼身肉搏” 式的密集布局,直接導致客流稀釋。久而久之,也就走向了關門。
2、 “有形無實” ,難以帶來長期復購
生燙牛肉米線的走紅,很大程度依賴于商家刻意營造的視覺沖擊。
門店里“7元吊龍”的大字海報,餐桌前幾秒燙熟牛肉的現場表演,以及廢墟風的裝修設計……這些都曾是吸引顧客進店打卡的流量密碼。
但流量來得快,去得更快。一旦體驗后新鮮感褪去,消費者也很快回歸到理性。這時候,所謂的“特色”也變成了形式大于產品的存在。
翻閱社交平臺就會發現,顧客對于生燙牛肉米線的吐槽無外乎幾個點,“沒有特色,和普通牛肉米線沒有什么區別”“每家店都差不多,已形成審美疲勞”“雖然打的是性價比,但進店后發現隨便加個東西,價格也能達到二三十,并不便宜”。
當沒有扎實的產品力和性價比作支撐,依靠營銷噱頭與視覺刺激的生燙牛肉米線,也注定難以形成復購的生意。
職業餐飲網總結:
生燙牛肉米線從席卷全國到批量閉店的驟變,折射出消費者從追求形式的“鮮味”表演到對產品本質叩問的認知升級。
同時,它也揭開了所有“一陣風”式餐飲品類的共性困局,當營銷噱頭蓋過產品本身、當批量生產替代差異化競爭、當加盟擴張的狂歡無視了市場規律,再熱鬧的風口也終將淪為泡沫。
它警示所有餐飲從業者,跟風營銷不可取,以供應鏈深耕、品控堅守為核心的發展才能帶來長期價值。
餐飲的長青密碼,永遠藏在對產品本質的敬畏里,而非營銷泡沫的狂歡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