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賽道“變天”,開卷無限戰爭
出品/伯虎財經
作者/楷楷
零食江湖似乎“變天”了。近日,多個零售巨頭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來伊份轉盈為虧;良品鋪子的虧損進一步擴大,走到了賣身時刻;洽洽食品的凈利潤同比下降超七成。
面對持續失速的業績,昔日的零食巨頭都提到了行業競爭加劇、渠道轉型困難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等原因。然而,在“老玩家”渡劫的同時,“新玩家”卻在全面崛起,萬辰集團和鳴鳴很忙的營收屢創新高,更已突破萬店規模。
還有山姆、奧樂齊等商超,以及叮咚、盒馬等新零售玩家,它們憑借自有品牌和即時履約能力,掀起了一場重構零食消費鏈路的變革浪潮。
零食市場的“舊王者”正在集體渡劫,但“新王者”卻又陷入纏斗,鹿死誰手仍未可知。在零食行業被消費迭代與渠道革命改寫規則的當下,一場全面的重新洗牌已然開啟。
零食市場,后浪推前浪
中國的零食市場已經發展了數十年,消費者對零食的需求,本質上是跟社會經濟水平與生活方式的發展同頻共振的,可謂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零食”。
早期,海外品牌一度占據了市場主流,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零食產業鏈的升級,電商成為了國產零食突圍的助力,以三只松鼠為代表的互聯網零食品牌憑借高端包裝、品牌故事以及互聯網營銷,迅速占領消費者心智。
不過,新一批“后浪”也很快崛起了。2023年起,零食很忙、趙一鳴、好想來等量販零食品牌快速跑馬圈地,通過規模效應深化與供應鏈的綁定,重構了傳統零食的渠道銷售模式。
在“長江后浪推前浪”的零食市場,除了互聯網零食品牌遭遇轉型和業績壓力之外,傳統零食品牌也同樣在時代變革中奮力掙扎。
今年3月,雀巢宣布已完成對徐福記的全面掌控;旺旺的休閑零食過去兩年收入持續下滑;康師傅更直接把餅干業務劃入“其他”,下架餅干產品。
不過,零售巨頭的“落寞”并非全因戰略失誤,本質還是由消費需求和市場迭代所推動的。
一方面,零食消費群體廣泛,消費場景碎片化等特點,推動零食市場逐漸步入多品類、全渠道的發展階段,以實現對消費者的全面觸達。
在這個過程中,零食品類唯有不斷自我革新,才能契合消費者口味偏好的動態變化。早期,海外零食品牌在零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上的產品多迎合海外消費者對甜味的喜愛。
但近年來,消費者越發關注產品品質、健康屬性等,市場上也涌現出了一系列新品類,比如主打健康概念的低糖零食、堅果零食;極具本土特色的新中式零食、辣味零食等。
新的消費需求也重構了零食銷售渠道,互聯網零食品牌推動了線上渠道的發展,包括旗艦店、直播間、短視頻等;量販零食品牌則繞開了傳統經銷渠道,通過自建終端打破了線上渠道對零食市場的壟斷。
回到當下,盒馬、山姆、叮咚等新零食品牌的崛起,也給零食玩家帶來了新的啟示:依靠渠道構建護城河已不再無往不利,當下比拼的是誰能覆蓋更多消費場景的全渠道生態較量。
另一方面,資本的介入也加速了行業變革,推動著行業向品牌化、規模化發展。2020年以來,資本市場對零食行業的投融資事件持續增加,其中,量販零食店一直都是資本的重點關注賽道。
資本押注零食量販店的邏輯很簡單,當門店規模足夠大,品牌在供應端的議價能力就越強,面向消費者的觸點也更多,有望通過“薄利多銷+高周轉”的輕資產模式,打造出具備強復制性與高盈利效率的新商業模式。
在資本的介入之下,趙一鳴零食和鳴鳴很忙完成了合并,像零嘴福這樣的新銳品牌也能在短短兩年內實現800家門店的指數級增長,“舊勢力”玩家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巨頭轉型,不想只賣零食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2024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接近1.4萬億元,同比增長5.3%。據珠峰品牌營銷測算,零食市場有望在2030年突破1.8萬億元。
零食市場的蛋糕依然很大,且行業還在持續整合,零食行業正在進行一場顯而易見的“混戰”。只是,戰況越激烈,零食行業的矛盾也越發突出。
首先,量販零食品牌雖然快速走紅,卻陷入了“賺名氣、難賺錢”的困境。整個零食行業由于高度分散,近年競爭也異常激烈,在低客單價、高營銷費用的背景下,以鳴鳴很忙為例,其去年的凈利潤率僅有2.1%。
而且,價格戰的戰火已經傳導至其他零食品牌。以良品鋪子為例,其自2023年底啟動全面降價策略,2024年業績隨之由盈轉虧,其財報中也明確提及,部分產品售價下調與產品結構調整對毛利率產生了影響。
其次,當行業價格戰成為常態,零食品牌不得不持續壓縮供應鏈成本,但也有可能出現“失控”,比如三只松鼠、良品鋪子、鳴鳴很忙等,都曾出現由代工廠所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
因此,近年越來越多零食品牌試圖通過自建工廠、源頭直采等方式,壓縮中間環節成本,同時保障產品質量穩定。但零食產業供應鏈本就相對透明,即便多數品牌都在供應鏈端發力,也難以形成獨特壁壘,隨著市場參與者不斷增加,產品同質化問題還是日漸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零食市場的“舊勢力”和“新勢力”都陷入了“降價難盈利,不降價難做生意”的尷尬境地。
以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為代表的“舊勢力”,它們以高端定位切入零食市場,堅持低價策略會削弱品牌價值的認同感,導致原來的忠誠用戶出現流失。但如果要全面踐行低價戰略,這個市場早就被量販零食搶了先手,“舊勢力”并不具備價格優勢。
以量販零食為代表的“新勢力”,雖然它們在門店規模上具有先發優勢,但持續的價格戰也開始動搖加盟商這一基本盤。
有加盟商表示,“低價零食雖然能吸引用戶,但利潤不高,刨去各種運營成本根本就賺不到錢。” 隨著加盟商持續崩盤退出,量販零食品牌的擴張速度也開始放緩。據GeoQ Data統計,2025 年第一季度,60%以上的連鎖零售品牌門店出現縮水。
面對著各自的轉型壓力,零食玩家們開始積極尋求新的增長曲線。有的玩家開啟“跨界模式”,比如三只松鼠推出了衛生巾品牌“她至美”、預制菜子品牌“圍裙阿姨”等;來伊份則推出了咖啡品牌“來咖Laicup coffee”、白酒產品“醉愛”等。
有的玩家則嘗試新業態,比如來伊份還嘗試模仿山姆會員店模式,推出了付費式倉儲會員店;三只松鼠則通過全品類生活館,發力硬折扣賽道;鳴鳴很忙則推出了“3.0省錢超市”模式,打破原有業務邊界。
但目前來看,零食巨頭的跨界轉型,仍處于探索階段。一方面,目前日用快消領域的多數品類已形成相對固化的競爭格局,如果零食品牌沒有獨特的創新優勢,將很難突圍而出。
比如三只松鼠在2024年推出的幾個子品牌,在天貓旗艦店的銷量幾乎都在萬件以下,更多只是拓寬品類、增加營收,還難以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另一方面,單純復制對手的業態,很容易學成“四不像”。國內不少零售玩家都曾是山姆的信徒,但模仿容易,復制核心能力卻很難,不僅考驗著上游的供應能力,還有物流、倉儲以及前端、營銷的管理能力。
因此,雖然零食巨頭為了第二增長曲線各出奇謀,但想要用自身的短板攻入對手的長板,也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簡單。
各尋出路,行業進入“新賽點”
不過,不同玩家互相跨界拓展,雖然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但卻有望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和流量入口,零食的生意模式也因此有了新的變化,看似微小的創新也有可能走到最后。
如今,零食賽道的新舊玩家已經走到了“新賽點”,在這場生死博弈中,品質、價格、渠道仍是核心比拼維度,關鍵在于如何從過往的“舊能力”中,開拓出適應新競爭的“新勢能”。
首先,基于品類創新進行供應鏈管理。目前,大部分零食玩家都已經意識到供應鏈把控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產品創新,打造護城河則更為關鍵。
根據《2025中國休閑零食白皮書》數據顯示,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低糖、低鹽、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的零食,新中式、健康化、代餐化成為了零食消費的新趨勢。
比如衛龍在2014年就開始布局魔芋爽,并提前布局印尼魔芋原料加工業務,如今其已經成為衛龍第二個年銷售額10億的大單品;針對歐美市場研發蜂蜜芥末味辣條,目前衛龍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至5%。
其次,全渠道融合與場景創新成為必然選擇,零食品牌之間的合縱連橫也將成為新趨勢。比如三只松鼠早已進駐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等量販品牌門店,如今在商超、便利店、量販店、社區店等多場景實現滲透率突破35%。
另外,除了線上線下融合之外,目前零食品牌在中低線城市擴店數已明顯高于中高線城市開店數,實現下沉和高線市場雙軌并進,也將成為企業挖掘新增量的關鍵方向,零食品牌的渠道變革還在路上。
最后,年輕群體已成為零食市場的核心消費力量,他們更追求通過消費獲得情緒共鳴、身份認同與精神滿足,零食品牌需要以場景創新、營銷創新為抓手,通過品牌故事與年輕人建立深度情感鏈接,才能精準滿足它們的情緒價值需求。
比如傳統零食品牌旺旺、徐福記,都嘗試通過打造品牌IP、邀請代言人方式,重新激活品牌活力;在捕捉熱點方向,零食品牌更是一個比一個勤快,包括衛龍的“辣條節”、洽洽的“嗑瓜子大賽”等。
過去數十年,零食行業的競爭從未停止,但現在的戰局已經完全不同了,零食玩家之間需要開啟更多維度的競爭,從產品本身的比拼,拓展至上下游的效率、渠道、運營等方面的較量。
無論是深耕行業多年的“舊王者”,還是憑借創新賽道突圍的“新王者”,都需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重新錨定自身的價值定位,否則當行業迭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小心就會成為下一輪洗牌出局的對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