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關店,一邊押注“25元店”,無印良品被名創優品拖下水?
出品/億邦動力
撰文/卜晚喬
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進入“閉店潮”,多地門店相繼宣布閉店?
據媒體報道,MUJI北京世茂工三店將于8月31日關閉,此前,北京國瑞城店已于上半年閉店;位于濟南市中區振華商廈一層的MUJI無印良品門店已營業11年,同樣將于同日閉店;長沙泊富國際廣場的MUJI無印良品門店也將在8月底正式停止營業。此外,無印良品在上海、長沙、蘇州、煙臺等多個城市的門店也皆于近期宣布閉店。
根據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畫的財報,截至2025年5月,無印良品2025財年在中國市場關閉17家門店,創下歷史新高。
對于此消息,無印良品官方回應:“個別的閉店只是MUJI基于經營效率進行的正常調整,面對部分商圈人流下降的挑戰,MUJI會對經營效益不佳的門店做出取舍。”
同時,品牌也強調了“擴張”的另一面:“MUJI中國目前堅持每年開40家左右門店,2025年3月1日至今,已經新開了15家店鋪。”
一閉一開之間,無印良品的戰略變化逐漸清晰。
據億邦動力了解,無印良品這次關掉的門店都在核心商圈,租金價格不低,但是受新開的更有活力的購物中心影響,客流卻減少了。比如這次關閉的北京世茂工三店離新開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步行只需十分鐘。老店店員透露:“剛開的那幾年盈利,這幾年不怎么盈利了,客流很小。”
那要新開什么樣的店,才能夠提升無印良品口中的“經營效率”?
其實,今年初,無印良品就正式宣布在中國市場推出低價店型“MUJI500”,名稱中的“500”對應500日元,換算成人民幣約23-25元,意味著店內70%的商品定價都圍繞“25元”展開。這種與“中產定位”截然不同的店型,背后是一套精準的“降本邏輯”:
品類“做減法”:只賣“小而輕”的平價品
與核心商圈老店動輒2000+SKU、涵蓋家具、服飾、雜貨的“全品類”模式不同,MUJI500完全砍掉了客單價較高的家具、服飾線,只聚焦文具、零食、日用品等“小而輕”的品類。
選址“避高就低”:租金直降
MUJI500的門店面積控制在200平米左右,且完全避開核心商圈的高端購物中心,轉而選擇地鐵站、大學城、社區周邊等“通勤樞紐型”地段。
供應鏈“本土化”:中國設計+中國制造
為進一步降低成本,MUJI500近一半商品采用“中國制造”模式。直接在國內生產、配送,省去了“中國制造→日本倉儲→中國門店”的迂回物流鏈路,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產品“去創新”:復用現有低價款,不搞新花樣
與名創優品“每7天上100+款新品”的快節奏不同,MUJI500的商品是從現有產品線中篩選出低價基礎款,集中陳列銷售。省去了新品研發的設計成本和試錯成本,進一步壓縮定價空間。
事實上,無印良品1980年誕生于日本經濟低迷時期,本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平價品牌,無印良品的含意就是“沒有品牌標志的好物品”。經營口號是“有理由的便宜”,也就是通過簡化包裝、優化生產,把價格打下來,但質量不打折。
2005年無印良品進入中國時,其利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勢能差打法,和麥當勞80年代進入中國一樣,“搖身一變”成了中高端品牌。也就是經典的認知差,因為大家不知道它在日本是平價品牌,只看到它獨特的、充滿“高級感”的日式設計和高品質產品,中產們成功被俘獲。
在定價方面,無印良品同一商品在中國的售價比日本“溢”出50%甚至100%。(當然其中也有稅后和物流的因素,比如進口稅費:中國對進口商品征收增值稅、關稅和消費稅等,這些稅費會直接計入商品售價。例如,中國的增值稅率曾一度為17%,而日本的消費稅為8%。物流成本:早期無印良品為了統籌全球訂單、規模化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統一全球品質標準,并可能結合當時出口退稅政策的綜合考量,選擇將中國制造的商品運回日本再送至中國銷售,這種物流方式也增加了成本。)
中高端市場策略下,無印良品門店多開設在城市核心商圈的高端購物中心,比如大悅城、萬達、太古里等,這些地段租金昂貴,推高了經營成本。而在日本,無印良品擁有多種店鋪形態,包括路邊店、地鐵站內小型店以及便利店柜臺。
曾經的中高端品牌如今為何要走低價路線?
這是無印良品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它正在對手的擠壓下,不得不進行這場戰略調整。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同樣賣日用雜貨的名創優品國內門店數達到4305家,密度之大是無印良品的10倍。本次關閉的門店不統計在內,截至2025年6月,無印良品在中國門店數為414家。
與無印良品相比,名創優品的核心優勢在于極致的性價比策略,它大部分商品定價在10-39元區間內,比如一款同規格的香薰機,名創優品售價59元,而無印良品的類似產品售價則達258元。名創優品的純棉四件套售價79元,而無印良品類似產品價格則在349元。
這種巨大的價格差異,讓名創優品成功吸引了追求實惠的年輕大眾消費者,而無印良品則被消費者吐槽“總覺得無印良品的標價應該是日元。”
事實上,面對市場變化,無印良品早就提出了“降價”策略,2014年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的社長松崎曉公開表示,要在2020年前讓中國市場的商品售價跟上日本市場水平。同年,無印良品開啟了 “斷腕式” 降價,此后的9年里,歷經11次連續降價,部分商品降幅高達50%。
不過很明顯的是,降價力度并未達到消費者預期,或者說沒有跟上名創優品的水平。
對此,無印良品近日再次宣布,將在今年8月以后,對中國市場銷售的衣物等260多個品類商品平均下調價格20%。降價商品以熱銷品為主,將在8月下調118個品類、12月下調145個品類的商品價格。
去年秋季,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還對107個品類商品平均降價17.5%。日本無印良品株式會社社長松井忠三表示:“只要降價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來購買”。
相比之下,早期的名創優品一直被人諷刺是“山寨”,“logo抄襲的是優衣庫,名字抄襲的是無印良品”。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早年確實還在日本注冊了一家公司,就連設計師請的也是日本人。以至于有不少人都以為名創優品是日本品牌。
但就在2022年的時候,名創優品的西班牙賬號被曝將一款穿著中國旗袍的盲盒玩偶稱作是“日本藝伎”,一時間,名創優品被推上風口浪尖。這對于名創優品來說也是一個轉折點,在2022年8月,名創優品決定要“去日化”。徹底撕掉“日系”標簽。
此外,除了價格優勢。2020年的時候,葉國富提出,“興趣消費將會成為全球趨勢”。事實證明,五年后的今天,年輕消費者們的確更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日前,名創優品發布2025Q2財報,集團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 Q2營收達4億元,同比大增87.0%,門店總數達293家。同時,泡泡瑪特的驚人發展也是最好的證明。泡泡瑪特發上半年報顯示,其2025上半年營收138.8億,同比增長204.4%。創始人王寧在業績會上直言“今年300億營收很輕松”。截至2025年8月26日,泡泡瑪特市值已突破4500億港元。
如今中國市場的變化,讓人很難不聯想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當時,社會進入了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口中的“下流社會”。“下流社會”的核心特征是: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識、消費欲望,甚至身體欲望的全面低下,即“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在這一背景下,消費觀念發生巨變,人們不再輕易為華而不實的品牌溢價買單,轉而極度追求商品的本質價值與性價比。
優衣庫和無印良品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憑借“低價質優”逆勢崛起,而優衣庫“長青”至今。根據美國《福布斯》公布的2025年日本富豪榜,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以482億美元(約7兆日元)連續四年蟬聯日本首富。
那么如今無印良品僅靠“低價”能否再次成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