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認為這并不代表什么?每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不規范的管理失誤,甚至為了生存,發展會有一些經營原罪。一方面需要企業自律檢討和完善規范管理,另一方面要靠市場機制倒逼企業適應市場發展。公司上市不僅僅是有助于企業發展,更有利于有助于公眾對企業經營的監督,促進規范經營。
-
凡客敗于變革之頻繁,優衣庫的經營理念始終如一,日本人做事你可以說他死板,不善變通,但堅持幾十年,上百年的品牌很多。需要咱反思啊。。。
-
有點標題黨,好像是“夢碎零售業”,不是商業地產啊!全文和地產一點不沾邊!蘇寧,紅星都是零售業成功者,現在都想跨業態開發城市綜合體或購物中心。和娃哈哈不可類比啊!3.5萬平,2元一天,7000萬保證金。這是個什么賬啊,以這么多現金為初始投資,運用開發杠桿,自己蓋買地蓋房說不定也有可能啊!
-
只去逛過一次,真是被雷得不輕,整個一城鄉結合部山寨服裝超市的調調,跟賣奢侈品的實質完全不匹配,商場內空空蕩蕩,幾乎沒有顧客,不倒才怪!
-
個人觀點:不看好Parco進駐揚城的前景是光明的,雖是中日合作,有幾點需要坐下來好好溝通——營運管理、人才儲備、戰略決策。
-
于東來的這種做法讓行業震驚,同時也讓同行業在用人上同樣面臨用人困惑和用工難的局面;于東來這樣的做法要的是員工對企業忠誠度,對胖東來品牌的認可,對他于東來本人的認可,他要的是名氣,他懂得名利的名字在前,有了名,利自然會來。
-
任何營銷模式都有弊端,現在整個零售業無非只是在市場爭奪而已,是電商獨大,還是實體雄起,還要看市場發展形勢,誰創新早,誰的機會大!
-
這種不著邊際的講話實在沒什么感覺。零售的本質就是追求更多的利潤,商業道德是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胖東來還是是個地域性的零售企業,沒有大面積成功的案例,本身有多大的說服力還要打一個問號
-
從原來的北極星計劃,到城中店項目,到網上商城,麥德龍中國一直在變化,都以失敗而終,未有突破。短短幾年內已經換了三任中國區負責人。現在又要進軍五個領域,怎么規劃?如何統籌?
-
家族企業,職業經理人不能完全展開拳腳
-
我猜貼膜的消費者要留下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吧,十元買一條真實的消費者數據,這個生意劃算![贊]
-
先吃螃蟹的人要付出代價的,網上商城和便利店存在價格矛盾,看來二者必選其一才是正道
-
其實就我自己而言,網上購物和實體購物并沒有分割開來而是兼而有之。同時,和老人同住,不用自己買菜做飯,所以實體店也去的少。將來或許光顧實體店會多。現在8090也許未來會由于生活的變化選擇別的也說不定。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都是先從自己的需求出發,挑選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干討論某種方式會上升某種方式會下降,好像還是片面了些。
-
杭州店也危險。其選擇跟著萬象城開店本來就錯,萬象城的定位和自己大量的百貨品牌直接擠的尚泰根本沒有營業空間。
-
做為一名百貨從業人士,對王先生的一些觀點并不認同。第一,競爭環境不好,這是正常的,好的環境也就不存在激烈的競爭了,能者上、庸者下放到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不變的主題。現在的百貨公司也很少是地方政府的企業(政府現在還用靠這個賺錢?),這已經不是當年的百貨大樓時代了。第二,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連鎖百貨公司是個什么概念?有沒有一個參照物?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衡量標準。百盛算嗎?那萬達、天虹、茂業這些又算不算呢?第三,百貨買手制的問題,這個在國內百貨行業已經探討了十幾年的老生常談。所謂中國百貨沒有買手,好吧,這我認同。但換個角度想一下,從國外高薪引起合格買手在國內百貨操盤,行嗎?明顯不行。買手制沒有成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政策、環境、市場、消費力、消費習慣、時尚度等等,并非個別人的因素而能改變。第四,城市化發展程度決定電子商務的影響,你說的極端,我也舉個極端的例子,城市化發展最低的是大部分的農村和山區,這些地方連電腦都還沒普及,甚至電都沒通,何談電子商務?就算再上一層到了四級的縣級城市,又有多少是普及了電腦和網絡呢?百貨可以以主力店形式與購物中心并存,也可以以主題百貨、精品百貨的形式存在,為何不能與購物中心共存?所謂不能共存,意味著百貨要走向滅亡,可以這樣理解吧?就算若干年后,百貨終將消失,購物中心也不是百貨消忘的主因,最多只是加一把火而已,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