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我認為建立完善的市場零售信任機制是很有必要的,外在服務質量,內在企業管理,以及和諧的內外營銷公關機制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的。
-
商業轉寫字樓,會出現大量黑房間,黑房間的租金可比正常寫字樓便宜不少。
中坤廣場轉成寫字樓也是賠錢,中坤廣場基礎設備是按照商場設計的,
信息、安保之類的設備根本達不到寫字樓的需求,轉完了也是乙級寫字樓就和萬通似的由商場轉成市場。
-
百貨業需要進一步的整合,等將來全國只有三五家百貨公司的時候,百貨才可能成為可以和電商平臺“平起平坐”的一個平臺。
-
老辣,作為旁觀的厲總,敢說真話!品類管理是一個新穎觀點。百貨店講租金成本高,是現在的百貨店面積太大,降租金單價不可能,做小而美是一個新思路,做品類是方法
-
娃哈哈搞商場目前情況窘迫的原因我認為名字起的不好!不管是娃歐、還是娃哈哈,如果是個兒童產品專業店也就罷了,但你要是個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商場,這樣的名字顯然有點土冒了!營銷公關有點問題咯!
-
高端品牌進入三四線城市,前提是那里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否則,品牌溢價就無法實現,如果走低價折扣,甚至比不上大眾品牌,所謂的時尚觀,應該就是品牌意識的崛起
-
主要還是看配送的成本,有的電商已經把配送成本控制到5元以下啦,當然就可以賺錢了。
-
有幾個東西解決成本很高。1、必須有足夠多網點;2、網點跟顧客結合度還要很近,否則就是跟現在線上情況一樣了;3、理論上能做成,并且保證對顧客的服務,同時又達到文中所說的低成本,可能只能集中在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4、網點還得跟線上是一家,不然就是跟現在京東和窩窩合作的一樣了。
個人覺得,例如像上海最大的便利店系統,如果已經滲透到了上海中心城區的每個小區,單做上海的生意還行;蛘呦袢毡镜7-11那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應該可以做到你說的這樣。中國實在太大,你只有分區域服務,才有可能實現。隨便想想的。
-
百貨銷售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競爭激烈了,以前一個城市幾家百貨店,現在又多少了,店開的太多,利潤都分散了
-
自有品牌做大,有做平臺的沖動;平臺做大,有推出自有品牌的沖動,F在不做,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垂直電商也是這樣,如果市場不能滿足自身的發展,就會尋找突圍。選擇什么戰略需考慮企業自身實力和市場容量[em01]
-
你所謂的百貨業轉型成“百貨綜合體”,日本和臺灣在30年前就有,那時叫做“復合式百貨”,經過15年的艱苦抗爭,最后證明仍然輸給了購物中心這個業態,是個夕陽業態,在中國早晚也會是如此。
-
一是,凌云超市學胖東來學得很好,起碼從凌云就能看到胖東來的影子;但另一方面,凌云對員工的考核制度太多、太累,有種工資雖然漲了,但還會被扣回去的感覺。給員工發工資但不管好員工,這不叫真正的愛員工;我們更多對員工的不是罰而是承諾,你對我有要求,我對你也有要求,雙方制約。
二是,企業有點毛病沒什么,企業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想要什么?簡單化、標準化才容易復制、學習、模仿。
三是,學東來、漲工資背后,我們要搞明白這樣做是為了什么?不是漲完工資就萬事大吉了,工資漲得要對得起顧客。
四是,要有好的商品、合理的價格、舒服的環境、負責任的員工;善待員工的背后,更應該嚴格管住員工,定好企業的游戲規則,這是億灃學習胖東來得到的一些實踐經驗。
-
藍海與紅海從來不是對立的,看到了機會并經營好便是藍海,反之則是紅海。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的品牌,對市場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同樣,不同的市場,對品牌影響力的感知與反應也是不同的;我覺得本文的作者有欠客觀,大品牌與招商,就是一個廣場生命力的全部么?那你為什么不去研究研究大連的百年城,它初進大連時,可是被本地零售全面封殺,他們有的一個品牌也不讓進,只能用心研究市場,從其他地方找替代,一個一個引一個一個調,如今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成功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勇氣
-
昨天去了銀泰城,銀泰城周遍道路太窄行車極不方便,要停車必須要饒銀泰一圈,有好些看車的人,等的太久都掉頭回去了不少。這很大局限了銀泰城的發展和人流。進入銀泰由于是長方行的,要想到自己想去的商店就像似走火車東站,電梯必須要一樓樓上,這要會形成很大的擁擠。不像萬象城電梯比較人性,空間率用不高有待提高,主要是中檔消費群為主也局限了發展。規劃道路不合理路太窄,導致三敦和黃龍或小河一帶輻射相當的困難,長欺發展能便于輻射方便和開心樂于來逛的也就翠苑紫金港和睦了。自駕車實在不方便SHOPPING
-
在整體硬件和購物環境方面,感覺缺乏大的亮點和創新點
地下停車場可能是因為剛啟用,通風系統不太好,感覺很悶